一篇《曾经也是神父》的文章更是许多修道人和教友茶余饭后不断探讨和分享的话题。不知大家有没有意识沉淀一下我们的思绪,关注一下这些已经跌倒的修道人,他们此时此刻怀有怎样的心情?
这篇文章可以说是他在皈依过程中对主、对教会的一些感悟,特此分享。一、如何理解与教友们分享圣经的重要性?圣经中包含了世界上最重要的真理,但又是博大精深、奥妙无穷。
主内的弟兄姐妹们,当你读完这篇文章时,是否也如我当初来永宁时一样的心情呢,那就来永宁看看吧,那就从今天开始更加爱我们的主耶稣基督,更加爱我们身边的每一个人,为中国教会的复兴担负起我们的使命。
而今天凑巧我读了一篇有关快乐的文章,作者引经据典,证明快乐是何等重要,现摘几句供大家欣赏:———快乐即是完美。(史宾诺沙) ———快乐是生命唯一的意义,没有快乐的地方,人类生存徒然变得疯狂而可怜。
所以祈祷不是让我们在做文章、做讲演,而是说出自己发自内心深处的心声。第六、祈祷要有恒心。祈祷不是做功课,为能应付而交差;祈祷也不是心血来潮,一朝一夕的事。
1999年6月1日的“信德”上曾转载过一篇题为《南怀仁教的是何种语文》的文章(原载《文汇读书周报》),作者对《康熙微服私访记》电视片中出现的“南怀仁教康熙学习英语一事”,提出质疑。
“信德”也刊登过圣经分享七步法等类似的文章,我觉得我们在这一方面应该多做一点。另外呢,我们在神学院的培育当中,培育修士们不但自己要掌握、了解、吃透圣经,而且能够把圣经带回去与别人分享。
1995年5月27日《北京晚报》登载曾白融的文章《科学与宗教齐飞》,其中说:“美国科学发达,美国人平均文化水平较高,但据统计,美国人一星期祈祷一次的占人口78%,每天祈祷的人口占一半———科学与宗教齐飞这也许是一种在生活中将精神与思想自然融合的导向吧
我到的第二天,教授的老母亲就笑眯眯地送来教会办的刊物,内容多为教徒入教或入教后获得神的启示,及教徒间互相帮助给自己生活带来奇妙变化的文章。有一天,一个朋友带我去听一个关于世界和平的讲座。
这位六十六岁的主教,在当地《新奥斯纳布吕克日报》于一月十日刊出的一篇长访问文章中指出:「这涉及同性伴侣的基本问题,以及如何恭敬地彼此对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