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宗指出,这是一个要人喜乐的邀请,不只是向基督信徒的邀请,也是向全人类,特别是向穷人,没有喜乐的人作的先知性的宣布。
印度德助撒修女所创立的“仁爱会”,就是以具体的,有形可见的善行,震撼了世界,唤起了更多人的良知,她们在为穷人中最穷的,苦人中最苦的人服务时,不分国籍、种族、信仰,这种超越界限的救助,更会使受惠者感动,便更多的人受到鼓舞
此外对于贫富问题,前教宗保禄二世曾这样说,“穷人已经变得越来越穷,富人则越来越富,导致了社会不公正。” 随着全球化的发展,人们的道德观念愈趋淡漠。
同耶稣相遇之后,一位税务长这样说:“主,我将把我家产的一半施舍给穷人。如果我亏待过任何人,我将四倍地偿还他”(路19:8)。这些话是他在耶稣向他表示深切的关怀之后说的,并不是为了对耶稣谄媚奉承。
“天主不仅与祂的子民同行,而且也临在于祂的子民当中,就是说,祂与历史旅途中的男女成为一体,尤其与最弱小者、穷人、边缘人认同,将之作为降生奥迹的伸展。”
但任由富人剥削穷人也是如此,是一种丑恶的自由,它允许强者剥削弱者,允许众人肆无忌惮地剥削环境。这是一种丑恶的自由,而非圣神赐予的自由。”
其中有我们熟知的黑奴圣女柏姬达(JosephineBakhita)、创建美国第一所天主教学校的依撒伯尔・西东(ElizabethAnnSeton)修女和终身服务穷人的德肋撒(TeresaofCalcutta
他说,教宗去年6月23日在梵蒂冈西斯汀圣堂接见来自世界各地的艺术家时,敦促他们不要忘记那些生活条件非常艰困的穷人,他们的声音不被人听到。因此,他邀请艺术家们“成为他们无声呐喊的代言人”。
能为他人和穷人奉献的司铎在四旬期开启、要求皈依和更新的时刻,教宗敦促这些修生学习能帮助他们成为司铎的“一种生活型态”,“能为他人奉献自己,并关注最贫困的人”,重新发现淡泊有节的乐趣。
比拉多的“世界”是那种靠强力战胜弱者的地方,富人战胜穷人,强暴者战胜温和者,即我们所熟知的世界。耶稣是君王,但他的国不是那种世界,也不是这个世界(36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