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第二个中心思想,教宗解释说:“第二段诗歌的主旨是指出基督乃人类救恩史中的救主。基督的一切作为首先显示在他作为他的身体的头,也就是作为教会的头。
本报特辟专版予以关注和报道,以飨读者,并希望丰富中国天主教史的资料。由于各个教区提供的稿源有限,所以,本报感谢国家宗教局慷慨允许我们转载了一些图片和报道。
(见耶鲁大学史景迁著《利玛窦的记忆秘宫》)利玛窦在罗马学院求学时,正值不久前(1517年)马丁路德发表分裂言论,攻击罗马教会。因此,他是在持续不断的宗教派别间的论争中长大的。
梵蒂冈电台就本次访问的意义和教会在古美破冰中的作用,采访了米兰天主教圣心大学当代史教授奥思定·焦瓦尼奥利(AgostinoGiovagnoli)。
张明神父是礼仪方面的硕士,发挥他的特长,为传道员讲解了圣仪与圣事的区别,救恩史中的祝福等,使传道员学到好多新知识。刘若强神父在总堂讲解教理圣事。
「眷顾」一词在救恩史中「很重要」,因为「天主救赎的每次解放、每个行动都是眷顾」。「上主在眷顾我们时,赐予我们喜乐;也就是说,祂引领我们进入受安慰的状态。
人们如果「忘记救恩是白白得来的,就会跌倒,丢失救恩史的知识钥匙」,丧失「与天主同在的感受」。「对他们而言,天主是立定法律的那一位,而不是启示的天主。
他说,在救恩史中,天主给予祂子民的恩赐和召选是决不撤回的,因为天主是信实的。这恩赐是召选、许诺和盟约的恩赐。祂对亚巴郎如此,对我们每一个人也是如此。教宗接着指出:我们每个人都是天主的选民。
教宗在智利圣地亚哥主持弥撒弥撒福音选自圣史玛窦记述耶稣的山中圣训(玛五1-12)。教宗表明,真福八端的出处不是那些只说不做者的廉价空话,而是耶稣富於同情的心。
圣史路加在福音中指出,耶稣一看见这位寡妇和她死去的独生子,就动了怜悯的心。祂能够与人一起受苦,而不是一个理论家。教宗强调了怜悯的两个特性,即宽仁和温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