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么少的仁波切怎么解决如此巨量和饥渴的心灵需求?真正的问题是仁波切太少。如果每个人都配一个仁波切,这个世界的宽松度、自由度和健康一定都好很多,饥不择食逮着名字就拜多半不会发生。
我们衷心希望这些礼仪、神学书的出版,能为解决中国教会中神学书的匮缺,尽一份绵薄之力。我们甘愿做修道人的铺路石,也希望能得到各地神学院对这些书的回馈信息。
开始出现转机是2011年的春节大避静,我听了孔爱钦修女讲家庭和婚姻,其中她引用齐亮老师讲的一个真实见证:有一对夫妻也因第三者插足婚姻出现了危机,妻子去找齐亮老师诉苦并寻求解决的办法,老师急中生智说了一句
他说,司机当时还想给他100元钱,让他自己离开,但他没接受,想先到医院去看病,等儿女来了再解决。他说他今年已经89岁了,身体还算硬朗,当时走的那条路也比较平坦,不可能自己摔倒。
再一次了解认识利玛窦的记忆宫,感受他文化福传的高超智慧,进一步研究当代中国国情、经济发展状况、社会结构、人文特征、民族心理及情感表达方式,然后把基督的种子播进去,这就是当今中国天主教会须着力解决的问题,
相对于精神世界,鄞珊对物质要求很低,她说,粗茶淡饭能解决温饱就能过下去,她的生活重心不在这里。
此时的我,只有在祈祷中去整合这些事情,调整自己的心态,把目光转向基督,一切的问题才得以解决。生活也才能继续下去。总之,修道生活离不开灵修,灵修又离不开祈祷,而生活又是检验灵修和祈祷的标准。
我为停止流血再次作呼吁;愿救助难民和流离失所者的行动尽速推进,并愿透过交谈能找到解决纷争的方法。
很不幸地,我们似乎变得越来越习于观看,那些被强制驱离、沮丧的被驱离者、绝望的难民潮、以及以各种方式,为了寻求解决个人与家庭基本需求,偷渡到富裕国家的外来者。
面对过剩的信息及其刺激,我们果真要明辨真正重要的问题所在,而静默乃是解决这问题的珍品。今日的传讯世界复杂又多元,置身其间,人们往往面对存在性的终极问题:我是谁?我能知道什么?我应做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