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神父在主题演讲《利玛窦的传承:本地化与福传》中,论述利氏的贡献及文字福传的重要性。
疫情下,“健康本地化迫在眉睫,要充分发挥我们民间文化、历史、承传的作用并予以尊重”。
刚恒毅枢机堪称“中国宗徒”:他生前力促中国天主教本地化,终止了法国保教权,召集第一次中国教务会议,创立中国首个本地修会“主徒会”,在中国设立本籍教区,培育本籍神职人员,选拔中国主教。
自六十年代梵二以来,不同的地方教会都实行礼仪本地化,响应大公会议的礼仪宪章。可以说,礼仪本地化令教友觉得翻天覆地。但是,梵二大公会议50年后,开始有礼仪学者发出疑问,礼仪单一化是否是好事?
李新主任在讲话中高度肯定了北京天主教在深入探讨天主教中国化培育和本地化实践中所取得的积极成效,并提出三点希望:一是更加准确把握坚持我国宗教中国化方向在全面深化改革大局中的历史定位;二是更加注重天主教神学思想中国化的阐释研究和转化运用
接着阐述中西方文化差异,想要中国接受西方文化下的宗教,就要本地化,明朝末年耶稣会的利玛窦神父将天主教传入中国。“天主”二字取自《尚书》,“至高莫若天,至尊莫过主”。
在这一周培育的课程中,米兰外方传教会的比翁迪神父将讲授“本地化是福音所需的灵性动力。”巴尔比神父讲授“从亚洲到欧洲的宣讲过程”。
虽然天主教会追念亡者是在每年的十一月,但堂区为结合本地习俗、应教友需求,满足教友及其子女清明扫墓、纪念先辈的传统,也特为所有亡者举行了追思弥撒,这是教会礼仪本地化及宗教中国化的体现和实践,是天主教信仰与中华传统文化有机结合的具体拓展
在徐氏任主编期间,《圣教杂志》非常注重下列几个方面情况的报导:(1)中国天主教本地化的思潮和活动,如1922年宗座代表刚恒毅来华,1924年中国第一次全国教务会议、1926年六位国籍主教的祝圣,1929
与会代表们应邀对修会的再本地化提出意见建议;从而在非洲、美洲、亚洲和欧洲善度献身生活和服务。当天下午,修会全体大会代表在罗马圣女玛丽亚•马达勒纳堂参加了大会开幕式弥撒圣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