攀高之人受到诱惑,为了向上爬而摧毁他人。当天弥撒的福音取自《马尔谷福音》,讲述耶稣教导门徒走服务之路,但他们却「彼此争论谁最大」(九34)。教宗由此谈论世俗的诱惑,指出这诱惑今天也在破坏教会的见证。
他说:聆听不仅是实现相互理解与和平共处的必要条件,也是一项教育学的责任,好使人们‘有能力承认他人的价值,理解他人诉求背后的担忧,营造共同生活的氛围’。
我们应在自己的生命中藉着慈悲努力包容他人,不自我封闭,不将自己关进自私自利的保险箱内。包容是慈悲的一面,它要求我们张开双臂接纳他人,不排拒任何人。
教宗提到秘鲁圣人们的芳表时说,他们早在年少时已为上主和他人付出生命。像是把自己完全交托於耶稣的圣玛尔定·鲍瑞斯,因为他知道上主对他有信心。
教宗在弥撒讲道中期勉众人勇敢地与他人相遇;那是与主基督的相遇。当天礼仪选读的两篇经文劝勉天主子民「不要害怕」(参阅:出十四5-18;玛十四22-33)。
教宗说,为走近他人的“每一小步”都是重要的,“对话不是相对主义的同义词”,一个社会若培养对真理的寻求、承认每个人的尊严,就是一个高尚的社会。
教宗指出,人们迅速失去聆听他人的能力,同时由于新的沟通形式,聆听正在取得新的发展。这些趋势展现出「聆听仍是人与人沟通不可或缺」的要件。
怜悯是接近他人的苦难教宗在展开例行的周三公开接见活动以前,先问候了希尔顿基金会成员。教宗赞许他们「怀著热情和怜悯之心」致力于促进世界上最有需要者的人性尊严。
如果非要说她与其他人有什么不同,或许有两点:她是一位虔诚的天主教徒;她是十几个惨遭遗弃的残疾孩子的“母亲”。谈起收养残疾孩子的经历,任美玉很腼腆地搓了搓手:“其实也没啥好说的,那也是一条条生命啊。
了解他人很重要,因为如果我不了解他人,如果我所得到的关于他人的讯息是错误的,我们之间就很难展开真正的对话。我们希望大家能真正地尊重宗教,对彼此有真正的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