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个世纪60年代的一个夏天,我与她喜结连理。从开始,她就对公婆极为孝敬。我爸是个庄户人,一天到晚跟土地打交道,岁月的风霜留给他一双红肿溃烂、混浊不清的眼睛,他破衣烂衫又脏兮兮的,样子很难看。
房东对我特别热情,每次我从学校回来,都会碰上他们舒心的笑脸和亲切的寒暄,让我体验到一种家的感觉。我也很乐意地尽力帮他们做一些家务,彼此之间相处得十分融洽。
这家的主人,每天丢铜板给他们,比较高大的那位乞丐总是大声喊着:“多谢主人!你真是仁心大爱,做好事,愿你长命百岁永远健康!”但是另外一位瘦削矮小的乞丐,只是轻轻地说:“感谢天主的恩典。”
那时,我还是一个4年级的小学生。在圣诞节前的一天,爸爸开车到城里购买一些过圣诞节用的物品,我也跟着去了。我无精打采地坐在我们家那辆老庞蒂亚克后座上,心里想着那个已经困扰了我好几个星期的问题。
静下心来,默默地祈祷,愿天主垂顾弱小卑微的我,最感动的时刻是被天主想起,最美的时刻是我想起了天主,我受了伤痛他给我包扎,我迷失了,他要找回,他给我疗养,他是我欢乐忧伤时的朋友,是我背靠的一棵大树,是我雨夜注视的那束烛光
信仰的挑战不久前的一个星期天早上,我乘公交车进堂,坐在我身边的是一位不相识的老者,在他和司机谈话中,我听出他是一位退休教师,因为是同行我就和他聊了起来。他问我退休后在社会上做什么工作?平时有什么爱好?
在日常生活中,人们最熟悉的公共电话号码莫过于“110”了,它俨然成为“紧急救助”的代名词。
然而,这时我却没想离去,成才不自在,自在不成才,我用这句俗话不断地激励自己同时在每一次痛苦中我都问自己来这里的目的是什么,我的目标是什么。
圣诞节前夕,我的老父亲离我而去了。任凭我哭天喊地,千呼万唤,父亲还是走了。
最近,读到这样一段文字:在张光宇的《拉萨的月亮》中记述拉萨每年都有一个活动,那就是到街头布施穷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