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上的情绪不断高低起伏或循环,是很自然的现象。据研究指出,一般离婚人士需要二至三年才能完全由创伤中复元过来。若当事人的创伤得以医治,人生意义重新建立,则可以化悲愤为力量。
然后就是深受金融危机打击和移民现象严重的社会、经济和政治领域,在这些领域中虽然价值观破碎,也促进了更强烈的关怀意识。 在这样的情况下,促进和平、和睦共处、对话、维护人的权利便成为迫切需要。
现代社会里,儿女成家后大都选择离开父母,独立生活,过去几代同堂的现象已经不多见了。
教宗并呼吁青年发展人性与信仰的成熟度﹐精致且纯洁他们的心灵﹐尽管生活中的挫折常引诱人逃避到使人麻痹与堕落的世界里﹔就连社群网络尽管有意义﹐却也存在着使青年陷入依赖、对现象与道德迷惘的危机。
这个事实已经由一个普遍的现象所证明:平庸、刚好及格、不要做分外的工作,以及绝对不要超群出众等态度,已经成了我们今日精神生活的标准。在今日的神职人员之中,实行这个标准的也大有人在。
当前,在我们教会内还有一个奇怪的现象,值得我们深思。有此基督徒,在教堂内念经、参与弥撒、领圣体,看上去甚是虔诚。但一出教堂门,他就什么事情也能做出来,在行为上一点信德也表现不出来。
固有的信仰认同,主内合一,是否因为城镇化而出现断裂现象?二、城镇化给中国教会带来的挑战:熟人与陌生人之间的信仰差异;熟人教会与陌生人教会;无墙的教会与有墙的教会;核心教会与延伸教会。
的贫富悬殊现象,进而引起盗、抢、战争等等罪恶行为。这都不符合天主的圣意。还有一部分人想帮助别人,只是觉得心有余而力不足。就像当年宗徒们想的一样:“五个大麦饼、两条小鱼为这么多的人算得了什么?”
这是在以色列人中间很少出现的现象。以色列人将耶稣钉在十字架上,而耶稣所建立的宗教却成了世界最大的宗教,这对以色列人当然是不光彩的事。因此他们最不愿看到十字圣架,尤其不愿见它在圣地出现。
这个现象在澳大利亚尤其严重”。“在澳大利亚此地,每五个人中就有一个至少一生中有一次遇到精神心理问题。澳洲有一百万成年人和十万年青人登记患有压抑症,这个病症是澳大利亚最主要的病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