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有地位的法利塞人叫尼苛德摩,他曾夜间访问耶稣,询问有关永生的问题,而耶稣也指给他永生应该如何去争取,后来他也成了相信耶稣的人。还有税吏匝凯,他们都是听了耶稣的话后产生的改变。
当年「以色列的师傅」尼苛德摩对圣神的风感到惊奇困惑,同样地,今天罗马教区的众司铎也深感讶异,问道:「这事怎样能成就呢?」(参阅:若三8-10)面对当前的复杂处境,既定的对策于事无补。
后来若翰被关在摩阿布的悬涯上,黑落德的地牢中,当他听到了「基督的功业」,但不像他在约旦河所宣称的,耶稣一点也不像放在树根上的斧子或扬净禾场的簸箕(玛三10-12),这一个良善心谦的人(玛十一29)到底是不是该来的那一位呢
老人得到了天主的指示,把他唯一的爱子在天主指定的摩黎雅地一座高山上献做全燔祭。圣经的记载中找不到任何一处描写亚巴郎不情愿,很痛苦等等无法接受的情绪。
我们发现其中有五位女性:塔玛尔是犹大的儿媳,她成了寡妇,为了给丈夫生个后代,她假装成妓女(参创38章);辣哈布是耶里哥的妓女,她允许犹太探子进入应许之地并征服了它(参苏2章);摩阿布人卢德,在同名书《卢德传
二、对子女的教育:爱与界线的结合莫尼加的长子奥思定,聪慧过人,但少年时放荡不羁,甚至误入摩尼教。面对这种情况,莫尼加并非一味纵容。她在痛心之下,甚至曾将儿子逐出饭桌,以此提醒他错误的严重性。
汤姆这封写有“上帝亲启”的信,最后被转到神学博士摩罗·邦尼先生手中,博士看到信,马上就明白了哈里被人领养了,而汤姆没有,他还依旧被留在孤儿院。如何答复汤姆呢?
还有一些家道富有但不恋尘世的虔诚之士,其中有一位叫尼苛德摩,他是一位年高德劭的法利塞人,他并不太看重钱财,常常暗中施舍穷人,而且在很多场合为弱小者伸张正义。
但是当明白法律的尼苛德摩以法律反驳他们时,他们的本来面目就显露出来:加里肋亚不会出先知。偏见让他们失去理性,真是可怕!在我的人际关系中,是否也形成了对某一个人或某一个民族的偏见?
耶稣在答复犹太人的高级知识分子尼苛德摩如何再生的问题时也说过,他要以“水及圣神”受洗,则可再生(见若3:4)。耶稣在开始公开传教之前也请若翰给他施洗。这洗礼也预示给新天主子民将要建立的圣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