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我们搬到新家或为新季节换衣服时,这可能是绝佳的时机,反思我们的真正需求,出售或赠与他人我们不需要的东西,总是寻求让我们的物品可以被二次利用。节俭的美德最让我着迷的是学会赋予每件事物适当的价值。
如果说在这段生命中,“帮助我们和他人接近天国的信仰善工”正在失去“青春和成熟期的活力、言谈及冲力”,正是如此,“使生命的真正归向的许诺更加透明,那就是在天主的世界里,与天主同席而坐”。
因此,教宗希望该国人民彼此尊重,携手建设一个“更公正及更人性化的文明”,“每个人的权利”都得到承认、天主的名不再用来“恐吓别人”。
「耶稣清楚意识到,祂是为他人而生活:为天父、为人民,而非为自己。祂不停奉献自己:对人民奉献自己,在祈祷中对天父奉献自己。祂也度传教的生活:『我是由天父派遣来宣讲这些事的。』」
人的每一个处境都有软弱、罪和死亡的痕迹,福音的喜讯不仅仅是一句话,它更是一个无需偿报的爱与忠信的见证:是走出自我,去与他人相遇,是与受生活伤害的人同在,是与欠缺所需的人分享自己的所有,是留在患病、年老、
生活中有很多因微笑使自己喜乐,也使他人喜乐的故事。有一次,我在山东淄博的地摊上吃早餐,一位食客端着一碗热腾腾的豆浆,一不小心将豆浆洒落在正低头用餐的小伙子头上,小伙子被烫得嗷的一声蹦了起来。
「天主的触摸也经由真正的人性关爱而来,开启意想不到的自由、尊严、希望,以及圆满新生的空间」。教宗勉励青年效法耶稣,「走近痛苦和死亡的现实,触摸它们,并带来生命。
内心若被个人私益和顾虑所禁锢时,就再没有空间去顾及他人或容纳穷人,就听不到天主的声音,感觉不到祂爱的饴乐,行善的渴望也消退了。信徒们同样会遇上这危机。很多人跌落此陷阱中,变得懊恼、不满和萎靡。
饥饿并不单指食物,而是指对爱的渴求;赤身并不单指没有衣服,而是指人的尊严受到剥夺;无家可归并不单指需要一个栖身之所,而是指受到排斥和摒弃。除了贫穷和饥饿,世界上最大的问题是孤独和冷漠。
●避免谈论他人的过错在言谈中,应尽量避免提到他人的短处,以保他人名誉。人们即使以虔敬的态度讲道,也往往会在不知不觉中,流露出自我矜夸之意。●不求个人光荣宁可做人人看不见,连自己也看不见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