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巴尼.茨瓦尔茨(BarneyZwartz)描述该团体八月五日的礼仪时,写道:「一位姗姗来迟的新来者,带着一只庞大而训练有素的德国牧羊犬,来到南亚拉的『包容天主教徒』团体参加弥撒。」
教宗提醒大家注意:50年前﹐梵蒂冈第二届大公会议召开时﹐最先着手的工作就是研讨教会的圣事礼仪﹐以此彰显天主的卓越地位。教宗接着强调:在礼仪中﹐在与天主的对话中﹐最基本的就是做到「心口合一」。
教宗应欧洲心脏病学会之邀,不辞风雨前去会见众多医学专家。他向这些心脏科医生说:「你们照料的是心。这句话蕴藏多麽深厚的象徵意义,这项人体器官富含多少希望!
教宗方济各12月8日圣母始胎无染原罪瞻礼中午时分,在圣伯多禄广场主持三钟经活动时,如此描述了这幅无原罪圣母的图像。
其实当人们感觉感情好像出现问题时,好多人都在回忆过去,回忆那段浪漫的岁月,以此来作为自己对未来的希望之托,盼望着逝去的能再回来!然而正是这样的一个对比,让人们感到现在的婚姻更加地无聊乏味。
参与弥撒时,常为神父辅祭,进退仪节,丝毫不苟,背诵拉丁经文,按着译音,字声清晰。神父为他在经堂预备位置,排在众人之前,但他进堂与礼,却喜混在信友中,和他们一起坐跪。
(创2:18)天主创造万物,是万物的拥有者,让人们管理,人也就成了万物的管理者和托管人,在需要时人人都可以享用。由于人性的占有欲,借助商业竞争,便把一些东西独霸不与人分享,社会贫富差距日益悬殊。
他为了说明“道”的本性本体,这样形容:“是谓无状之状,无象之象。”这个“道”是无形无象的,“吾不知其名,强为之名,字之曰道。”我不知道它叫什么,就强行给它起个名字叫“道”吧!
韩主教在讲道中就宗主教70年的奉献生活,围绕“蒙召之难”“蒙召之可贵”“蒙召之境界”做了精彩分享。他用两句话概括了宗主教70个奉献的春、夏、秋、冬——“生命不息,奉献不止。”
几尊在文革中被砸毁残存的苦像圣身,无言地诉说着当年的苦难岁月,让人睹之泪落。展厅两面墙上的50块展板,系统地介绍了教区150年的发展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