耶稣并不是教我们仇恨亲人,而是要求我们在天主与一切之间,选择天主为首。在《圣经》中,“恨”并不等同于“憎恨”,而是一个“对比的表达”:如果你不能爱我多过父母、配偶、儿女,就无法作我的门徒。
而是谨慎地走近他们,像其他的行路人、像请求分享些吃食的饥饿人(参路24:15,41)。玛达肋纳玛利亚误以为祂是园丁(参若20:15)。厄马乌的门徒相信祂是陌生人(参路24:18)。
2017年度的牧灵发展与目标培育与服务,远景与使命,使在场的人倍感鼓舞,目标和使命感使在坐的全体会长传道员们的心底有了责任和任务,福传不是口号而是责任和义务。信仰生活不是凭空构设,而是践行对主的回召。
教宗接著指出,“保护人权、获得思想和宗教自由、向远方的人和近邻宣讲福音、社会正义、保护环境和共同寻求可持续发展;实现真正为人服务的人文经济和政策,这些都不是‘他人的问题’,而是我们的问题,是我的问题。
在《教会社会训导辞典》中,所谓可持续的工作不是“一个终点,而是一个不间断的过程。这个过程要求各机关、企业与公民”共同迈向正义与希望。
然而,把伯多禄和保禄连接到一起的亲密,不是来自自然的倾向,而是来自上主。祂没有命令我们彼此喜欢,而是彼此相爱。祂使我们团结在一起,却没有让我们变得一模一样。祂把我们在不同中团结在了一起。
布瑞恩神父继续表示,“在最触动我的几点中,首推我们通过美好分享圣经:我们不强迫他人改教,而是指引教友们迈向基督的奥迹、通过这一信息的美好去理解天国的承诺”。
祂不索取,却提供吃的;祂不是随便给什么东西,而是祂自己。在白冷城,我们发现天主并不是索取生命的人,而是给予生命的那一位。人自起初就习惯拿了便吃,耶稣对人说:你们拿去吃罢,这是我的身体(玛廿六26)。
换言之,在中国传统中,仁爱绝非指自然界也有的喜爱,亦非指自我中心的情爱,而是人所特有的并且是人性最高层次的表现。
一、生命福乐的本质:超越时空的永恒渴求“长久生活”与“长寿享福”并非简单的寿命延长,而是指向一种蒙天主祝福的生命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