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宗解释说,一如在旧约时代,最贫穷的人是寡妇、孤儿和外地人。耶稣有细察的能力,因为祂用心看事情,拥有一颗怜悯的心。教宗首先解释怜悯说,怜悯是情感的触动,是发自心灵、五内的一种感觉,它触及一切。
谁若想以逻辑公式谈论子民,他就会陷入一种带有启蒙运动和自由主义,甚或‘民众主义’色彩的意识形态,最後把子民封闭在一个意识形态的公式内。子民属於一种奥秘范畴。
教宗坦言,在《圣经》中,巴尔提买是他最喜爱的人物,因为他「坚持不懈」地祈祷,即使旁人告诉他喊叫只会徒劳无功,他依然高声疾呼,而且「实现心愿」(参阅:谷十46-52)。
喀麦隆的主教们在文告中表示,西方媒体“忽略了”教宗在非洲关于贫穷、修和、正义与和平讯息的“主要方面”,他们称有些媒体的态度“非常严重”。
大会中要讨论传播福音工作与南美洲的贫穷问题。
教宗讲话的要点触及土地、房屋和工作,他强调应该重振民主,消除饥饿与战争,保护每个人、尤其是穷人和受排斥者的尊严。教宗激昂的讲话既带来了希望,又提出谴责。
领洗者呈现两大特点:一是平均年龄较低,30岁以下者占60%(希望和未来);二是文化程度普遍较高,大、中专以上占86%(有利福传),有如此的吸引力、凝聚力、向心力,怎会为新的不来旧的走散而发愁呢?
说着他就讲起了耶稣的故事:耶稣是君王,他降世救赎人类,生于贫穷,长于微贱,死于羞辱,一生与穷人微贱者为伍,为穷人微贱者病弱者服务,他一生勤劳苦干,是个地地道道的工人……这样,
曾经在红地毯上所缔结的神圣盟约,无论谁不兑现,也难免于天主的惩罚,就像一纸商业合同,签约之后就必须严格执行,违约者必将遭受重罚。
亲身地接触受苦者,贫穷者和历史中的受害者为现在的人们能是一个唤醒他们使命感的良机。我们也应该给他们用创新和独特的方式表达自己人生目标的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