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如何从里面走出来,首先要放下怨愤和仇恨的包袱,人才不会偏激,人要学会慢慢地冷静下来,心中逐渐地自我宽容。
我们应祈求能领悟时间意义的恩宠,好不成为自我封闭的囚犯。教宗从这篇读经谈到有关死亡的3个思想:死亡是一个事实、一份遗产和一种记忆。教宗首先解释道,死亡是一个人人都会轮到的事实,它或早或晚都会降临。
另一个日益广为流传的弊端乃是职业倦怠,它是一种自我消耗,一种也能使司铎受到侵袭的情绪耗损。一般而论,每当我们感到被抛弃,这时仅剩下一个需要填补极度苦闷的空洞。
神父援引《福音》中荡子的比喻,説明在人的内心旅程中将自我作为一切事物的原始和终结,这是一个极大的危险。在荡子比喻中,我们看到一个人类家庭的场面,我们每个人都出自这个家庭。
教宗提出真实分辨的两个条件,首先要在祈祷中面对着天主做分辨;其次要与另一个人,与一位有能力聆听和给出指导的导师做自我的探索。
在要理讲授前诵读的《福音》中,记述了耶稣在纳匝肋的会堂的自我表述:上主的神临於我身上,因为祂给我傅了油(路四18)。教宗说:耶稣说得真好,这就是耶稣在纳匝肋会堂出示的身份证!
祂爱的声音向他的心说话,因此学会以爱的语言说话,并转化为慷慨和自我奉献的行动。」
事实上,一个患病的婴儿如同世界上每个需要帮助的人,如同需要得到照顾的年长者,如同艰辛度日的许多穷人,他们都是一份天主的恩赐,能使我摆脱自我主义,使我在爱内成长。
爱的道路始终是一种亏损,因为爱意味著抛弃自我,为他人服务。福音也记述,那十个门徒听了雅各伯和若望的要求,就开始恼怒他们。教宗解释道,这也显示了他们拥有同样的世俗思维。
教宗作出他的反省说:基督信徒“高兴地承认自己的根基是建立在天主的自我启示之上的”,犹太民族的宗教经验是从这一启示中得到滋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