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与普世教会的关系没有政治性,只有宗教性和精神性。基督徒生活和福音宣讲完全融入中国环境内,非但没有任何矛盾,反倒恰好能确保教会的独特活力,进而保障她对社会和国家新颖又积极的贡献。」
《旧约》中,众先知不断地谴责以色列百姓只有外在的宗教,而没有虔敬的实质。因为他们并不诚心,信仰只是为了得肉身的好处,没有超性的敬畏。主耶稣也为这同一件事谴责经师和法利塞人。
徐锦尧神父在他的《正视人生的信仰》这本书里,为我们基督徒信仰生活的前行指导总结提炼了以下三部分架构性的指导。1.信仰思想。2.信仰生活。3.信仰团体。
面对当代世界的挑战,与会神长们勉励青年不要否认基督信仰的符号,不要让天主教被人嘲笑,最重要的是要打击性侵的祸害,这关系到教会的可信度。教会应该生活在子民中间,拥有青年的味道。
默罗会初到印度的情况、其福传工作、灵修,以及对神圣性的宗徒职务的贡献。会上还讨论该会在面对社会时遇到的挑战。
教宗比约十一世在人性事务和教会事务上的作为都令人惊叹,不过,这位20世纪的教宗,仍然需要人们细心地深入探测,不仅要令他牧灵方面的关怀得以浮现,同时也为了清楚他在17年漫长的任期中,也就是上世纪前40年中,在与宗教和社会有关的事务上所作的行动
如何去克服罪恶是每一个人生活的中心问题;宗教的历史就是深思反省罪恶的历史。罪恶就是要唤起复仇,其后果就是犯罪的锁链,因此邪恶不断地滋长,成为愈来愈无法避免的了。
(参阅:若十11-18)在讲道中,教宗阐明,虽然法律的纯正性不允许,但是圣神引领了伯多禄与外邦人来往。「在教会内,特别是在初期教会,许多事还不清楚时,存在著『我们是义人,别人是罪人』的态度。
这种祈祷形式不仅基督徒使用,也在其它许多宗教,甚至在无信仰者中广为流传。教宗指出,“基督徒在聆听了天主圣言后,并未将之锁在自己心中”,因为圣言必须与“生活之书”相遇。
教宗在文告中敦促众人在日常生活中成为“众议精神的工匠”,并警告“不要因为害怕面对现实及每日辛苦、艰难和矛盾而躲藏在不寻常事件和美好经验构成的宗教情愫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