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不能怕有困难而不去这样做,我们反而更该顺应时代和形式,创造教友热心的条件,就是利用传道员的优势,创建不同形式的家庭聚会,为教友们的信仰生活提供更有利的条件。
该著作和形式明显是东西合璧,师徒之间的对话,即一个中国人和一个西方学者之间的对话,原文用拉丁文写成,后译成中文,这显然是一部针对非信徒的关于天主教信仰的护教小册子,既是一本要理问答,又是一部天主教教义。
培育需要一个整体系统,既有内容,又有形式,还要有阶段。“为使司铎的培育完整,必须要有计划,有系统地提供主题,采取确切的形式,分阶段逐步去施行”。
那么我们以座谈的形式对福传进行专题讨论,就是一个尝试。过去几年我们提供过一些大家关心的讨论题目,如交通工具与福传、婚姻家庭、圣像本地化等。一些读者做过热烈的讨论,但参与者不多,没能深入展开。
我常常思考,为什么印度教和东方诗歌没有形式感,以泰戈尔、纪伯伦为例,那种散文诗的、随感的写法,其实是因为在形式方面缺乏基质,因为东方思想没有圣言成肉身的观念,却取相反的方向,把肉身变成精神。
久而久之,有理由担忧自己会成为一架弥撒机器,只求形式尽善尽美,心灵的敬畏虔诚却无法顾及,反而逐本求末了。
其实,这些全是外在的形式,与自己在天主眼中的真正价值毫无关系。
然而,世界各地的和平常常受到侵害,不同形式的紧张局势和冲突也在欧洲肆虐。和平也受到宗教和国际恐怖主义的考验,恐怖主义大力助长了对人命的蔑视,不分青红皂白地伤害无辜的人。
他们使人成为繁琐法律的奴隶,给子民肩上施加负担;撒杜赛人,在政治上采取妥协态度;厄色尼人,极为虔诚,可是非常胆小,不敢冒险,在他们的隐修院中闭关自守;热忱者们,他们认为天主的恩宠是解放战争,这是恩宠商品化的另一种形式
道公图书室是对杨老师精神继承和发扬的外在标记,以有形的形式传递,作为对杨老师的纪念。大家怀着孺慕的心情参观了道公图书室,里面陈列着杨道公老师遗留的教会图书和“信德”捐献的一批信德丛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