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便于接济穷人,甘第大在住宅旁另开了一扇小门,让衣食无着的贫苦百姓随便进出,她有时也亲自把衣服、食物分发给穷人,她常说:“贫乏教友皆我兄弟也。”
当上主从燃烧的荆棘丛中召唤梅瑟时,就立即显示出祂是一个能看见、更能听见的天主:“我看见我的百姓在埃及所受的痛苦,听见他们因工头的压迫而发出的哀号;所以我要下去挽救百姓脱离埃及人的手,领他们离开那地方,到一个美丽宽阔的地方
然后,教宗引用当天的弥撒福音讲道,他说:「耶稣,我们生命的最后审判者,愿意以挨饿及口渴者、陌生人、赤身露体者、坐牢者、及受苦和被社会排斥者的身份,来到我们中间。
早在1950年,有些弟兄搬到落后地区与受苦和被分离的人生活。
如果我拒绝走近那受苦的男人、女人、儿童或老人,我就是拒绝走近天主。现在到了比喻的高潮部分:撒玛黎雅人,就是那个被鄙视,被众人不齿的人,他必定也有自己工作,有自己的事要做。
伯多禄最后为羊而死,他没有离开受苦的教友们。后来的传教士也是如此,他们用自己的生命保护天主托付给他们的羊,因为他们爱耶稣。今天耶稣同样问我们每一个人:某某,你比别人更爱我吗?我的答复是什么?
天主甚至不愿意恶人受苦和死亡(厄33:11),怎能拿无辜者中的无辜者———他爱子的死亡来寻求快乐呢?相反,我们需要一再强调:痛苦就其本身而言,在天主眼里毫无价值。
正如菲律宾的《教理讲授指南》指出,众多天主教徒所描绘的基督圣像,就是婴孩耶稣,及受苦的基督。由此看来,这两个形象,正代表着信者对基督的印象。
据《民长纪》载:基德红打败了米德杨王之后,万家百姓一致拥戴基德红和他的子子孙孙们继承王位,但被基德红诚恳地拒绝了,他回答说:“我不做你们的君王,我的子孙也不做你们的君王,唯有上主是你们的君王。”
山西另一位年轻神父说:中国教会的乡村和山村,常以穷困呈现在百姓前,这样一个穷的教会为一群相对富裕的百姓服务,觉得无能为力。贫穷的教会常以低能力或没能力面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