耶稣会杂志文章比拟教宗方济各另一方面,作者法齐尼早前在耶稣会的《民族》杂志撰文,指卡马拉总主教和教宗方济各有好些相似之处。
教宗祝愿,「水源不应成为民族分离的记号,而是人类团体相遇的标记」。
教宗接著提到,我们也应纪念其它两个悲剧,一个是75年前的11月16日罗马犹太人隔离区遭围捕;另一个是80年前的11月9日被称为水晶之夜的惨案,其间摧毁了许多犹太人的敬礼场所,企图将存留在人的内心中,以及一个民族绝对不可侵犯的情操
事实上,一旦一个民族不再寻求真理了,“就会迷失在时空和历史中、缺乏明确的价值观、丧失鲜明的目标”。
而天主教会继续在每天的弥撒圣祭,特别是主日弥撒圣祭中为国家民族的命运、为泰国的和平祈祷。今天,我们也向普世教会发出帮助我们、为我们祈祷的呼吁,使我们可爱的国家最终恢复和平与和解。”
国际辅祭团体主席加特(MartinGächter)辅理主教表示:“对年轻人而言很重要的是与许多不同的民族相遇。他们之中许多人是第一次见到罗马,也是第一次见到教宗。
因此,我们必须努力以反映在教会身上的基督之光来照耀所有的民族。就因为如此,散居在全球各地的基督信徒都努力工作,忍受痛苦,奉献出自己的生命”。
在这一社会中,每个人及每个民族的所有权力都得到了承认和尊重”。教宗本笃十六世重申,“直接干预各国政府的政策或者建立相应的政治机构并非教会的职责。教会用宣讲福音使人向着天主和他人敞开心扉;唤醒良知。
美国号称是世界的大熔炉,包容了来自全球一百多个国家不同的民族及文化。纽约就深具此特性,在车上、街道上、教堂,及各公共场所,都可见到不同装扮、不同肤色,或听到不同语言各型各色的人。
答:我们真希望这样的活动能在欧洲民族和其他各大洲之间能营造彼此关怀与共融。为我们,为相信基督的人来说,这样的经验在信仰中,在深深信赖基督中扎根。希望经由这次聚会使青年更意识到这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