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刻的我们再回头看看母亲,她虽已有皱纹爬上额头,虽不能为你做出正确无疑的抉择和判断,但她爱你的眼神不变。就像天主永远张开双臂等待一个迷路的孩子回家。我庆幸有这样的母亲,庆幸有这样的天主。
一次,碰到一位自新教转入天主教的兄弟,问他为什么会做如此抉择,他答复说,喜欢天主教有告解(修和)圣事,这件圣事使人亲身经验到被宽恕的实在感受。
实际上,传教使命不是个人选择,出於个人的慷慨或对牧灵的失望,而是地方教会的抉择,好能成为向万民传福音的主角。
我们也可以想一想并应该作出抉择:我会采用哪种态度?我愿意热切地去寻找耶稣吗?耶稣没有对我说任何话,我感觉良好;或者我害怕耶稣,要把祂从我的心中驱赶出去?
记得以前有个神父分享他的圣召,他说:当我初中毕业时面临人生的抉择,就因听到母亲一句玩笑话‘你去修道吧!’,什么也没想就进了备修院,十几年的时光一晃而过,最后就成了一个神父。
教宗写到‘我梦想着一个「以传教为重的抉择」,亦即一股传教动力,足以转化一切,好使教会的习俗、风格、时期、行事历、语言和架构,都足以成为今日世界福传的管道,并不只是为了教会的自我保全’(同上,27)”。
多尼泽蒂在修院给自己的母亲写信时说,对他蒙召度献身生活要负起主要“责任”的是圣母,就如在他生命中许多其它的重要抉择那样,因为“只有她知道如何在天主台前转求”。
为此,教宗期许该校师生善于「省思和分辨」;「每位学生在毕业以前,都学会如何负责而自由地按照良心作出最好的抉择」。即使在复杂处境中,行为举止也要「合乎正义与人性,诚实又负责任,坚决捍卫脆弱的人」。
马丁‧路德‧金在被杀害的前一晚,发表讲话说:「这个世界不再有暴力与非暴力的选择,而是非暴力与无法生存之间的抉择。这就是我们今天所处的现况。」伯妮丝表明,「我们今天依然如此。我们面前的选项是混乱或团结。
我彷徨,我犹豫,我深知那是来自天主的声音,于是,我做出了最后的抉择,我要跟随主耶稣,立志修道,做一位勇敢的牧者。这个想法提出后,受到母亲及家人的反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