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初梅瑟好奇地急忙走上前去要看个究竟,但是接着从荆棘丛中传来一个声音呼叫他说:“我是你父亲的天主,亚巴郎的天主,依撒格的天主,雅各伯的天主。”
古代沙漠中的精修者,每个时代的默观者,都因为祈祷而成为天主的朋友,就像亚巴郎为索多玛城的义人向上主求情,免于毁灭一样”。
我喜欢一张亚巴郎迎接天主像,修士笔下的三个妙龄天使有着少女的脸庞,充满童真却仍显庄重,真是神奇的描绘。为什么在这个时刻感到自己与泰泽有些神奇的缘分,这是需要经过一段时间才能理解的。
教宗说,在第一篇读经中,默基瑟德所说的是“祝福”的话,他祝福亚巴郎,而且万民都要因著他获得祝福(参:创十四19;十二3)。
教宗由此提及梅瑟、亚巴郎、厄里亚,以及天主子民的经验。他说:「不论是个人或子民的救恩史,都扎根于启程、离开和前行的意愿,这并非自发的举动,而是回应召叫、信赖许诺。
福音中依撒伯尔怀孕的事迹,令人想起亚巴郎和撒辣的经历(创廿一)。教宗强调,「不孕有如沙漠,因为不孕的妇女膝下无子」。然而,当天读经中的两位妇女信德深厚,信赖上主。教宗说:「上主使沙漠开花。
亚巴郎对那富有的人说:「在我们和你们之间,隔著一个巨大的深渊,致使人即使愿意,从这边到你们那边去也不能。」教宗指出,「这名富有人跟拉匝禄生前也有这种深渊:深渊并非死后才开始,而是生前就展开」。
博洛尼亚教区体育、旅游和休闲牧灵办公室主任瓦凯蒂(DonMassimoVacchetti)神父解释说:“每一次行走,无论是宗教还是非宗教性的,都有一种灵性特质:行走意味着离开一个地方去另一个地方,就像亚巴郎那样
他领洗时取了若望‧玛利为圣名,但他也继续保留他的犹太名字亚郎。从这一点便可以知道他的态度了。我还记得,他刚上任为巴黎的总主教时,部分的犹太人对他极为不了解,他曾为此而非常痛苦。
他对天亚社说:「发生余震时,我们正讨论今年圣经月的主题──亚巴郎的召叫。」这位圣方济各堂教友忆述,有些人在余震后立即赶回家看顾孩子,「有些则返回屋内,然后大家一起祈求免遭灾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