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15:5)就像葡萄树永远都是葡萄枝坚强的后盾,我们从未被抛弃,他永远都在。
我内心不由地说了声“耶稣救我”,为了消除内心的恐惧,我亲切地叫了他一声“大爷”,微笑着坐在他的旁边,拉住他的手。他的泪珠一滴一滴地从眼角滑下,断断续续地给我讲起二十几天以前做过的一个梦。
这位病人很快把我们当成了朋友,直言不讳地向我们吐露心声、倾诉衷肠,由于他的双下肢水肿,行动极为不便,他询问志愿者可否帮他交一下住院费,志愿者毫不犹豫爽快答应。
2015年7月,他突患急性重症胰腺炎、肠梗阻、肾功能衰竭住院,因病情危重,医院下了病危通知书。虽身处生死的边沿,但平日的信仰浸染让他能够迅速调整心态,看淡生死,愿意回归主的怀抱。
我们看不见摸不着他,有时,我们倾诉、我们呼求,他却没有回应。但是,他是永恒的,确实存在的。我记得圣保禄宗徒致罗马人书中有这样一段文字:“谁能使我们与基督的爱隔绝?是困苦吗?是窘迫吗?是迫害吗?
在安排行李上车时,他解释,他的大袋子很轻,不必放在后车厢,里面只是毛线,我们听了都很惊讶,于是他打开那袋子让我们瞄一眼,喔哇!真难想象,还有粗粗的棒针,及卷起来的已完成的部分。
耶稣进入晚餐厅后,向他的门徒们展示他受苦难所留下的印痕,他甚至让那位不相信的门徒多默触摸他的伤痕。既然是耶稣的门徒,为什么会怀疑呢?
去年11月份,雪下得很厚,主教还是坚持每天早早过来,他一生俭朴,却自己跑到集上花了50块钱买了一双防滑的棉靴,就是为了每天过来看看孩子们,看看这些让他牵肠挂肚的我们……“主教,孩子们看您来了,您生前最爱的孩子们来了
她的先生实在感到失望,夜间他梦见比约神父,但在梦中他听到这句话:你不要向我祈祷,而要求比约十二世,那时比约十二世已经去世。于是他开始祈求,他的妻子痊愈了。可以说,这是一件瞬间发生的事。
我在圣召培育阶段,受到四个人的重要影响:第一位是本堂张良神父,他帮助我确认了圣召;第二位是沈阳修院的夏振宇老神父,我从他那里学会把神哲学的科目贯通;第三位是辅仁大学的米光华老神父,我从他那里学会了心灵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