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此来感谢天主赐予的生命,为了基督,为了福音,而舍弃一切,即便受其迫害,但我们却可以得到来世的公平———获享天国的永生。
历史学者不能确实地指出,它起于何时,不过,似乎教会受迫害结束以及苦修大行其道,遂形成了隐修运动的序幕。根据范耐龙(F.Fenelon),“教会的胜利与和平,更容易形成它的孤独。
桑德里枢机接受梵蒂冈电台采访时,回忆若望保禄二世教宗的「深厚人性底蕴」;先教宗的人性来自他所历经的苦难、迫害、年幼丧母,以及在祖国波兰的政府敌视环境中的青春岁月和牧职生涯。
他说:让我们想想那些无数的基督信徒,即使在21世纪的今天,他们仍因信仰而受苦,被迫害,他们的权利遭践踏。让我们为他们祈祷,尤其是像他们一样,绝不妥协,反而圆满地活出我们的信仰,宣誓我们的信仰。
据德国国际人权协会宗教事务专家费里克表示:「我不会以『迫害』来形容基督徒在土耳其的处境,但相较伊斯兰徒,特别在宗教自由上,他们无法享受同等权益。」
殉道者们的确是基督徒生活的英雄,他们懂得在自己的信仰和生活受到最严厉迫害时,拿自己的全部做赌注,以证明他们的信仰具有积极性。对于那些朝鲜族殉道者而言,他们也是社会平等和社会爱德事业的殉道者。
如果这里的教会继续存在、经历荷兰迫害之后继续存在,这完全要归功于这位传教士。在最艰难时刻,是他巩固了教会的信德。国内佛教团体个别领导人和部分政客发表了充满敌视的言论。
移民的流动在所牵连人物的生活经历、遭受的迫害或困境不被了解之前,经常引起彼此不信任和敌对,在教会团体内也如此。在这种情况下,猜疑和偏见与圣经关于接纳、关怀外乡人的诫命相抵触。
这是因为我们众人都服事同一个福音,许多基督徒为这福音遭受迫害甚至死亡。这就是流血的大公运动。因此,寻求基督徒的合一不能只以特别重视这方面问题的个人或修会团体为特色。
这些基督徒只因他们的信仰而遭受迫害,成为暴力的牺牲者。教宗特别提到乌干达的殉道者,他们中半数是天主教徒,半数是圣公会教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