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从自己身上找到了好多类似教友的共点,在此浅述一番。在过去老一辈的信仰标准中,多念经,主日多参与弥撒就是热心。至于对信仰的认识有多深,对主耶稣的教导有几分了解,似乎与自己没有关系。
教宗解释道:玛利亚和若瑟在圣殿内找到了信仰的根源,因为信仰不是一个能从书本上学到的概念,而是从我们前人的经验中学习与天主相处的艺术。
教宗解释道,那些人在耶稣身边怀有喜乐,这是因为他们在耶稣身上重新找到了信心、尊严、宽恕和希望,他们体尝到耶稣的怜悯,因此能大声欢呼:因上主之名而来的,应受赞颂!(谷十一9)。可是,并不是所有人都如此。
老人的回答十分精准,找到了子女失去信仰的原因。这是一个不能将信仰传承的缩影,没有家庭公祷的习惯,就失去了我们灵魂力量的源泉,生活里完全没有天主的地位和空间。
与青年一起尝试新的方式去开拓前路」,早前为青年艺术家提供共享工作空间,协助他们创作及售卖艺术品,这事工本身为突破也是成长过程;同时也举办活动让青年读者讨论热门议题,彼此对话,「不会局限青年于既定的框框与答案,而是与他们一起找出新的可能
第二天他就找神父办了告解,领了圣体。从此以后,每个主日不但自己进堂,还叫着他腿脚不利索的老伴一瘸一拐地进堂。当年10月,东闾圣堂举办保定教区圣体大会,他克服身体上的疾病,热心去参加。
事后我才知道,修女们不同程度地被那个孩童咬伤过,可是,她们没有一个像我一样找院长倾诉,没有一个摞担子走人,我为自己的有限与不足感到愧疚。
我费了很大的劲找到了教堂,但是教堂的大门总是紧锁着。我向别人打听教会的事情,别人说我脑子有毛病,年轻轻的搞什么迷信。我失望了,那一刻我从心里大喊:“天主,你在哪里?”
可我们传扬天主的福音,却只局限于8小时以内,甚至主动找上门去的还要被拒之门外,这怎能不使我们的主耶稣基督倍感心痛呢?我以为,这样做会严重地影响教会的发展。也是天主教会在国内发展缓慢的一个原因!
教友们像是孤儿找到了父母,潮水般地涌向教堂。我也以一个新教友的身份沐浴着天主的光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