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的“圆满”不是在我们强壮的时候,而是在我们学会如何接受时。就在那一刻,在从未知的手中接过一块浸过醋的海绵,耶稣宣告说:完成了。爱使自己变为贫困的,正是因此,爱完成了它的工程。
但历史事实告诉我们,这个论点并不是他与当时教会进行辩论的产物,而是他生活的目标。特利腾大公会议肯定了信德与恩宠的首要地位,可见那场宗教改革爆发的原因并非出於思想或抽象理论,而是具体的历史背景所致。
教宗说,经济不能单靠「市场自我调控」,而是须要一套伦理守则,让经济活动以人為中心。他强调,经济不是追求最大利润,而是要寻求公益。西班牙目前正经歷严峻的经济困难,失业率高企,青年人的失业率近五成。
“天主爱乐捐的人”,并非因为天主需要人的财物,而是因为“乐捐”的心灵状态,本身就是对生命本质的回归——人不是孤立的个体,而是在彼此联结中存在的。
“看不见”,不一定是祂不在场,而是我们在祂面前闭上了心眼。我们心中有一个“理想的祂”——那位能立刻回应祈祷、驱散苦难、赐下平安的天主。可当现实撕裂这个图像时,我们便陷入迷惘。
我们爱一个人的时候,不是因为他可爱,而是我们自己心里装满了爱。当我们不愿意爱一个人的时候,不是他不值得爱,而是我们心里缺乏了爱。能照亮别人的,自己一定也是光明的,能爱护别人的,自己一定也是善良的。
背景:天主并没有立即消灭蛇,而是要求梅瑟立起铜蛇,让百姓以眼望之而得生。灵修意义:铜蛇本身并没有医治力量,而是一个信德的标记:凡仰望它的人,实际上是仰望天主的救恩。
重要的不是环境是否符合我们的期待,而是我们是否愿意像约伯一样,即使不明白,仍坚信“祂的计划必会成就”。三、回应天主的呼召:从“质问”到“顺服”的生命转向约伯的宣告并非终点,而是新生命的起点。
龙基神父表示:耶稣所寻求的答案不是言语,而是人;祂需要的不是定义,而是亲身参与。祂问的是:当你遇到我後,在你身上发生了什麽?
不是那种世俗的美方式,而是真正的美”。教宗邀请青年订立一个包含教育工作的“美的全球协定”,他提醒道,“若不懂得培养富有想像力的人,教育就没有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