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仍有一些男女“继续将自己的全部生命和行动导向默观天主,将这种生活视为童贞、新娘和母亲的教会的标记和预像”(参阅:《寻找天主的面容》宗座宪章,3号)。
“新娘教会越是爱新郎基督,就越发美丽,以至完全属于祂、完全顺从祂”。
教宗方济各于8月7日在保禄六世大厅恢复了例行的周三公开接见活动中,继续他在7月暑休前的系列要理讲授主题,即“圣神与新娘。圣神引领天主子民与耶稣、我们的希望相遇”。这次主题是“在道成肉身奥迹中的圣神”。
场面虽然热闹基本都是按传统那样主持或是喜娘都有一种喝彩环节(说吉庆话),我就想我们如果说一些带信仰元素的词多好,就仿照那种样子改编了两则:一《娶亲》福州话婚礼祝词(天主教版)张灯结彩喜洋洋众和:好呀(下同(某)家公子娶新娘一对璧人结连理夫妻恩爱万年长门联七尺红丹丹好像当年加纳邦圣母邀子临其间六缸化酒美味甘相亲相爱好伴侣天主赏赐好姻缘同心同德齐敬主恩爱夫妻美名扬孝敬父母有担当天主赏赐养
在教宗前结为夫妻的男女,脸上挂满了激动与喜悦,一位新娘甚至留下感动的泪水。圣伯多禄大殿呈现着欢庆的气氛。教宗方济各喊着每位新人的名字,一一征询了他们的意愿,新人们则清晰而坚定地回答说我愿意。
我侄子准备结婚,想在教堂举行婚礼,因为新娘是教外人,一位老神父有不同的意见。我和王神父商量,他说有圣经依据,圣保禄宗徒说因为不信主的丈夫因妻子而成了圣洁的,不信主的妻子也因弟兄而成了圣洁的。
按常理说,最应该注意到没酒了的,自当是当事人新郎、新娘,或者他们的家人、司席等,然而,福音告诉我们,首先注意到的却是耶稣的母亲玛利亚——现实生活中这样的现象不也比比皆是吗?
教会永远是基督的新娘。可是,在此期间,她——教会是孤独的!教会有某些寡居的成分……,这让我联想到守寡的教会。
当时的德国社会有一个极其具有象征意义的习俗,将婚礼的缎带绑缚在新郎与新娘的手臂上,代表两位新人从此开始终身不离不弃,百年好合的夫妻生活。沃夫冈夫妇结婚时也不例外。
教宗表示,基督深爱祂的新娘教会,爱到献出生命。一个人如果不肯效法基督对教会的爱,他就是秉持意识形态去爱人,把爱化为理论,化为意识形态,「从基督身上削去肌肤,从教会中削去皮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