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第二个场景中,耶稣老师把第二和第三种目光投向祂的门徒。教宗说,这一次是沉思和告诫的目光:‘耶稣周围一看,就对自己的门徒说:那些有钱财的人,进天主的国是多麽难啊!
弥撒福音记述耶稣问祂的门徒们两个问题:一个是人们说人子是谁?另一个是你们说我是谁?(玛十六13,15)。关於第一个提问,教宗指出,耶稣想知道人们的想法并不是为满足他们的欲望,而是为与他们交流。
教宗接着邀请与会者省思耶稣在最後晚餐上的两个举动:一个是同桌共餐,另一个是为门徒洗脚。这两个举动都与圣体圣事的传教幅度息息相关。
龙基神父在默想中指出,门徒们如同盐那样,保存那滋养世间生活的天主圣言,渗入其中使之久存。耶稣在福音中谈论地上的盐和世界的光,指出这两者的谦虚是教会及门徒们的典范。
在当天选读的《路加福音》中,耶稣要求祂的门徒们不要只看兄弟眼中的木屑,却要先取出自己眼中的大梁。教宗对此解释说,我们很容易认出那些会给我们增添麻烦的人,不愿听他们抱怨、闲谈、提出要求或自吹自擂。
他说:耶稣在人性上和亚西西圣方济各都懂得天主也向门徒,而且藉着最卑微的门徒启示了自己。那麽,我们是否具有聆听伯多禄的谦卑态度呢?
在第一种情况中,伯多禄和其他门徒不理解耶稣首次宣布祂将在耶路撒冷死去;在第二种情况中,耶稣宣布祂就要被交於罪人手里。
於是门徒们开始四散到赛普勒斯、腓尼基和安提约基雅。
在耶稣首次向门徒们预言自己的受难和复活时,伯多禄便拉耶稣到一边,谏责他说:主,千万不可!这事绝不会临到你身上!结果却遭到耶稣的斥责:撒殚,退到我后面去!
圣史若望记述了耶稣最早的两个门徒蒙召的事迹(若一35-39)。若望和安德肋起先是洗者若翰的门徒,他们一听到师傅称耶稣为天主的羔羊(36节),便跟随了耶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