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8日主日福音讲述耶稣回到本乡纳匝肋,进入犹太会堂教导会众的事迹(谷六1-6)。教宗当天在三钟经祈祷活动中指出,民众对耶稣有所抵拒,议论纷纷,因此祂在那里只能治愈少数的几个人。
耶稣教导我们,恶念是从我们心里出来的(谷7:21)为了实现和平,需要改变的是我们的内心,让圣神感化我们,放弃责难、指控,因为我们就是有移山的信德,如果没有爱,就什么都不算(格前13:2)感谢会议主办方给我今晚的发言机会
(谷一37)教宗提到,在《福音》的一些章节中似乎正是耶稣的祈祷、祂与天父密切的关系在主导一切。革责玛尼山园的夜晚就是一例,在耶稣最后、最艰难的那段行程中,似乎找到了祂不断聆听天父的意义。
耶稣早已用心良苦地提醒我们了,为什么还会有那么多人糊涂,当然耶稣说“即使被拣选的人也要受蒙骗”(谷13:22)。近些年,耶稣的圣言越来越被证实,假基督、假先知因之变得如火如荼。
(参阅谷16:9;若19:25;玛28:1;若20:1等) 22、塔彼达,又名多尔卡(Dorcas),名字的意思是“羚羊”,是俊美的标志。
换言之,我们需要的是比天主偕同梅瑟所完成的「出谷纪」更深刻的体验,也就是心灵的解放,这单靠法律是无法实践的。」教宗强调,宣讲福音响应了人对正义的渴求。
“宗教与伦理道德”学术研讨会在石召开本报讯:2005年2月25-27日,由河北省五大宗教主办,信德文化研究所承办的“宗教与伦理道德”学术研讨会在石家庄市金谷大厦隆重召开。
(谷一40-42)。教宗解释道,在耶稣上述的言行中蕴含了祂救赎人类的使命,祂是怜悯慈悲的救主。
他解释朝拜的意义,说,「朝拜有如『出谷』行动,逃离最大的奴役,即:做自己的奴仆。朝拜是以上主为中心,恢复事物的正确秩序,把天主奉于首位。朝拜意味著以天主的旨意为先,而非自己的时间、权利和空间。
在《出谷纪》中,“天主以云柱和火柱来保护子民,祂与子民同行。上主用自己的双手在石板上写下《十诫》,交给梅瑟,但是没有离去,而是与子民同行,亲近他们。”天主亲近祂的子民,但是人的回应却是远离天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