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职人员像父亲一样呵护教友们灵性生命的成长,恳求天主赐予我们更多智慧和爱心,帮助我们全力以赴服务于广大教友。”(原载:上海天主教)
修院如何成为人性和灵修成长的团体?对这个问题,教宗先引用一位拉丁美洲老主教的话说:糟糕的修院要比不是修院的修院好很多。他然后强调:修院的生活就是团体生活,这很重要,因为有兄弟间的分享。
在过去,某些家庭实行独裁,有时甚至是欺压,父母对待子女如同对待奴隶,不尊重他们在成长中的个人需要;父亲不帮助子女自由地选择人生之路,——培育一个自由的子女并不容易—&
这篇文章,最让人深思的是我们只是发觉孩子与大人之间有代沟,但是这代沟背后存在的是大人们需要提升自我,达到和孩子们的思维模式同频共振、同步成长!
我们求天主降福每个家庭,夫妇学习相爱,善尽责任,圣化家庭;子女孝敬,兄友弟恭,在天主的爱中成长。在这一周,我们特别邀请圣路加和真福德肋撒姆姆为我们每个家庭祈祷。
潘神父开宗明义指出:本地化是一个生命(个人或群体)在历史发展的过程中必然的过程与现象,它是有机体生命成长的原理,无人可挡,但人的主动参与拒绝确实影响本地化的进度。
家,大多指有一个稳定不变的生活、成长和休憩的地方。古人是这样说的:家,居其地曰家。
教宗先简要介绍了他的讲稿内容,他说,在耶稣会士的培育中,气度是人性成长中的重要一点。我们应该有气度,心胸广阔,毫无畏惧,始终在远大理想上投下赌注。当然在日常生活的小事上也要有气度,要心胸宽阔。
拥有婚姻家庭心理学背景的毛爱德修女,结合自身在美国留学期间的经历,与大家分享原生家庭给人的成长及婚恋带来的深远影响。童年的经历会影响我们一生,没有天主,我们很难被治愈。
他说:信仰若不将我们置于危机,就是一种处在危机中的信仰;信仰若不使我们成长,就是一种必须成长的信仰;信仰若不鞭策我们扪心自问,就是一种我们必须对其加以质询的信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