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宗方济各引用《愿祢受赞颂》通谕,说:「我们并非面对两个分别属于环境和社会的危机,而是一个同时包括两者的复合式危机。
“认命心态是文化上的失败,它并非源自天主,而是来自恶神。认命的抱怨不是基督信仰精神。我愿意向你们谈论的第二点正是:不要害怕!我们不是少数群体吗?但我们愿意传教,让别人看到我们是怎样的人。
事实上,圣德的匮乏阻碍了福音的见证:司铎并非随时带著基督的馨香,导致他远离了蒙召带领的羊群。
女人向我们显示,活著的意义并非不停地生产物件,而是珍惜所存在的事物。唯有用心去看的人才能看得清楚,因为他懂得‘往内看’:在过错和脆弱中看到的是人和兄弟,在困难中看到希望,在一切事物中看到天主。”
倘若有人对我们“谈论别人的长短”,我们也该让他们明白,他们说话时往往并非心平气和,而是“充满激情”。在这种激情中“存有嫉妒的恶”。
这是一件新颖的事,是首要的讯息:天主并非遥不可及,祂来到尘世,降生成人,拆除藩篱,拉近距离。我们不配拥有这一切,但是祂纡尊降贵,前来与我们相遇。」这份「喜乐的讯息」扎根于爱,它催促我们改变生活。
倘若建立一种并非肤浅、由政治和文化界人士推动的款待政策,青年就能创造未来。
这尤其要考虑到许多地方有关婚姻的社会共识及法律,其基础并非婚姻的永久性、配偶的忠贞和福祉,以及对生儿育女开放。我们的论证阐明,在『不信的受洗者』的案例中,缔结真正婚姻的意图并未得到保障。
教宗写道:「我们自身和人生计划的实现,并非我们独自决定、盘算的成果;相反地,这首先在于回应高天对我们的召叫。上主给我们指示该去的彼岸,并且先赐给我们上船的勇气。
有鉴于此,依靠国际援助来回应一些国家的需求并非“适当的解决途径”,不足以应对所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