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11:26)门徒不同于学生,学生从老师手中学习知识与技能,学成了便自立门户;门徒不仅仅学习师傅的知识与技能,更重要的是,传递师傅的作风、品质、精神和生命,一辈子都与师傅形影不离,是师傅忠实的传承人。
教宗接着表示:「这种分歧在今天仍持续发生:当人们以为生活就是追求功成名就,追求物质和经济上的享受时,便不再按照天主的意愿,只凭人的意愿行事。
《圣经》不是骄傲者所能体味的,也不是孩子们所能领会的。入门时觉得狭隘,越看越觉得高深,而且,四周围着奥妙的帷幕!
当天礼仪选读的《福音》讲述:经师和法利塞人将犯奸淫的妇女带到耶稣跟前,准备要按照法律用石头砸死这名罪妇。但最后群众一哄而散,没有人投出石块,这妇人没有被定罪,唯有耶稣站在她面前。
耶稣为了将人救出这种奴役,使一些人不再过分焦虑当前的需要,于是耶稣向当时听道理的人三次说到了,“不要忧虑”,也正是在这一段话语里说到了“麻雀与百合花”。
“天主爱乐捐的人”,并非因为天主需要人的财物,而是因为“乐捐”的心灵状态,本身就是对生命本质的回归——人不是孤立的个体,而是在彼此联结中存在的。
教宗说,出狱後,在面对诱惑和在精神上得不到协助下很难保持信仰,但不是不可能的。不要灰心丧气,要继续前行。
这样的不安全会让人产生原始的焦虑,例如对饮食的焦虑,从而成为偶像崇拜的温床。教宗说:人出于其本性,为了躲避荒漠的不稳定,会寻求一种‘自制’的宗教。
教宗表明,我们要用心祈祷,不要如同假善人一样;要以见证活出天主子女的身份,不要憎恨别人或论人长短。
那里的人们说,上帝最初造人时,不是非要他们劳动不可的。他们既不需要房屋,也不需要衣食。他们都能活到百岁而从来不知道什么是疾病。过了一段时间,上帝想去看看人们生活得怎么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