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给耶稣领来一些小孩子,要他抚摸他们;门徒却斥责他们。耶稣见了,就生了气,对他们说:让小孩子到我跟前来,不要阻止他们!因为天主的国正属于这样的人。
当天的福音记述,伯多禄问耶稣跟随祂的门徒将得到什麽回报。这个问题是在耶稣告诉富贵少年去变卖一切施舍穷人後提出的。教宗方济各从这个极具现实意义的对话展开他的弥撒讲道。
耶稣在他的公开生活中,借着治愈病人、驱魔、复明瞎子等等,就是为了增加他们的信德,使他们与天主之间建立一种关系,尤其是他的门徒们。
这时,我们选择了部分,而非整体,属於这个或那个团体,而不是属於教会;成为局部的‘拥护者’,而非同一圣神内的弟兄姐妹;成了‘左派或右派’的基督徒,而非耶稣的门徒
礼仪中选读的福音记述耶稣和门徒们前往耶路撒冷的情景,耶稣在他们前头走(谷十32-45)。教宗表明,这幅图像也是我们这次枢密会议擢升新枢机的背景。
教宗然後重构了门徒在尚未知道耶稣复活前的情形。门徒们返回自己的家乡,从事他们之前的职业——捕鱼,与此同时,门徒们内心因他们老师的离世而极度不安。
教宗评述说,耶稣和门徒们没有多少钱能为这大批群众买到食物。一个被安德肋带来的孩子愿意拿出自己仅有的五个饼和两条鱼来与众人分享。这个孩子怀有耶稣那样的怜悯之心。这是一个了不起的孩子!一个勇敢的孩子!
教宗在弥撒中讲道,其内容聚焦于耶稣复活后三次对门徒们说的“愿你们平安”这句话。教宗说,基督徒在天主慈悲的话语中看到首先是“给予喜乐,然后赐予宽恕,最后在所有的困苦中施予慰藉”。
在弥撒讲道中,教宗强调了圣伯多禄和保禄的教导,他们透过作耶稣的门徒、跟随祂,并宣讲福音,来回答人生的关键问题——“为我来说,耶稣是谁?”
耶稣复活後立即告诉门徒们,祂要在他们以先往加里肋亚去(参閲:谷十六7)。加里肋亚曾是门徒们首次与主耶稣相遇的地方。教宗解释道,我们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加里肋亚,这是耶稣与我们首次相遇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