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到死亡,我们会想到与之有直接关系的地狱,以及我们对受审判而下地狱的恐惧。但在教宗方济各看来,下地狱是我们个人的选择,意味着我们绝对抗拒那恩赐幸福、深爱我们的天主。
少年人,在你青春时应欢乐;在你少壮的时日,应心神愉快;随你心所欲,你眼所悦的去行,但应知道:天主必要就你所行的一切审判你。扫除你心中的烦恼,驱除你身上的痛苦,因为青春和少年都是虚幻。”
为此,耶稣以一个建屋的比喻为山中圣训作出结论,比喻也清楚显示末世审判的脉络,是一个警告性的例子。这种比喻原属于“区别性的比喻”。将房屋建造在不同的基础上,将导致不同的后果。
他又以分开绵羊和山羊的比喻,告诉我们,神在末世的审判,是要赐福给那些照顾最小弟兄的人:「这些事你们既作在我这弟兄中最小的身上,就是作在我身上了」。这几段经文成为基督教慈善机构的工作理念。
我不害怕真相,只怕天主的审判。」此外,有名记者问到天主教会祝圣女性执事的可能性。教宗阐明,为了这个议题,教会成立了一个委员会,进行将近2年的工作,但人人见解不同,仅在某种程度上达成共识。
(六37)《雅各伯书》写道:「怜悯必得胜审判。」(二13)我们也诵念《天主经》,祈祷说:「求祢宽恕我们的罪过,如同我们宽恕别人一样。」教宗解释道:「施予的宽恕与领受的宽恕,二者之间密不可分。
福音中多处提到耶稣动了怜悯的心,而且《玛窦福音》第廿五章记载,耶稣阐明了每个人接受最后审判的标准(参阅:玛廿五31-46)。天主广施祝福,因此人类也能以祝福来回应。
《师主篇》的作者耿俾斯也曾晓喻我们说:“审判之日,天主不问我们读过何书,但问我们行过何善,不问我们懂得什么,说了什么,只问我们做了什么?”
后来,米开朗基罗所绘制的《最后的审判》为这伟大的叙事工程划下句点」。此外,鲁道夫女士也解释了,壁毯画的成本远高过于绘画作品。
万历皇帝赐地,葬于北京西郊滕公栅栏,一个伟大的名字也被永远地刻在了石碑上——耶稣会士利公之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