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我双眼含着热泪听着李佩贵神父讲神职生活的经历时,心里很不平静,也很佩服神职人员的神贫的生活。他们的付出,不是我们平信徒所能感受到的,他们鞠躬尽瘁,死而后己,奉献着自己的全部。
地震后第三天我们到了那里,人们流露出来更多的是平静的表情,在街上很容易碰到出家人(和尚),和坐在帐篷旁手里掐着佛珠的人。
日中午,本堂区的负责人临时安排我演奏圣诞夜的弥撒曲,我得知后心情忐忑不安起来,深感自己难以胜任,再加上这是圣诞夜,非同平时的主日天,教内教外有那么多人聚集在一起,自己第一次担当弹奏大瞻礼的弥撒曲,心情老是平静不下来
新年到了,我们是否能过一种深沉、平静的生活。还要看我们是否能够保持这种深思和修复,以此来培养自己的内心生活,因为许多人不良的心理状态都源于对心灵颐养的疏忽。
就像吸铁石那样的吸引着我,当时我最喜欢神父的弥撒讲道,好像一年级的小学生那样认真地听着,我一次一次地在教堂里面平静自己,检讨自己,也更加理解罪人的意义。
他死时的平静、安详感动了许多人,不久又有4位老人领洗,一位常去垂钓的退休工人也领了洗。
白天内心起伏的心思意念,像海浪退潮般渐渐平静了。主耶稣慈眼低垂,仿佛凝视着祭台上那枝斜插于瓶内的腊梅,那羊脂玉似的花瓣,如烟霞一般,缓缓的舒绽着……基督也在看花开花谢吗?
其实,在他平静又规律的生活中,他做了很多把天主教神学与启蒙运动的理性批判整合起来的工作。由于现代人生活在崇尚怀疑、多元、科学及历史感的环境中,所以他写作的主要目标就是使基督宗教信仰为现代人所理解。
整整一天,我的心无法平静,我深深地思索着大姐所表现出来的生活状态,我无法知道当时她是怎样被感动的要为主奉献一切,但是我可以想象那场布道大会肯定是场面热烈、激情四射,肯定是在场的人们群情激昂,倍受感染的,
大多数门徒在激动中一跃而起,而耶稣的形象却是那么的平静。我们可以看到他明晰的轮廓衬托在背景墙的窗子里,可惜这是一幅土色木版画,我们无法看到窗子外湛蓝的天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