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如圣经上所说:一粒麦子如果不落地死了,仍然是一粒;如果落地死了,就要结出许多子粒来。教会也有一种说法:殉道者的血,成为了教会的种子。近代也有许多传教士离乡背井,百般磨难,去传福音。
他把自己在山洞里的经历和隐修,比作一粒种在地里的麦子,“变成了硕果累累的麦穗”。圣本笃后来在他的《会规》中写道:“所有人都应被召集参加会议,因为祂屡次把良策启示给年纪较轻的人”(圣本笃会规3:3)。
耶稣以他的存在教给了我们“麦粒的规律”:“一粒麦子如果不是落在地里死了,仍旧只是一粒;如果死了,便结出许多籽粒来”(若12:24)。
王嫂接着说:“二嫂在庄东头场里打麦子,一看要下雨,就往家里跑,不到50米,就都湿透了!你俩在雨里走15里地身上不湿,脚上无泥!真是天主显奇迹了!二嫂、二姐、二哥等人全来了众人皆称奇迹!
在《玛窦福音》的十三章中,撒种比喻开启了一系列简短的比喻,其中的一些恰到好处地讲论在田地里所发生的事:如麦子与莠子、芥子、藏有珍宝的田地等。那么,这土壤是什么?是我们的心灵,也是世界、团体、教会。
这与耶稣所讲的一粒麦子的比喻相呼应。在小宝贝出生后的第七天。那时,天气稍稍暖和。我们忽视了室内的温度,因为是新生儿,孩子失去了体温。在紧张的两个小时的抢救后,孩子渐渐恢复。
在西充槐树传教的时候,若值农忙季节,白天他就去帮别人割麦子,晚上利用空闲时间讲道,教友中谁生病或遭难了,他都要亲自去慰问、鼓励,就这样,槐树镇教友由原来的几人变成了今天的1000多人。
正如耶稣所言:一粒麦子不落在地里死了,还是一粒。如果死了,便会结出更多的子粒来。(若12:24)耶稣的宣讲。天国的来临是耶稣宣讲的主题,在他的宣讲中,多数强调的是生命与永生,而对死亡的论述不是太多。
“一粒麦子如果不落在地里死了,仍只是一粒;如果死了,才结出许多子粒来。”(若十二:24)第三相知莫相疑:诚实,是做为一名基督徒的一项基本要求,也是为人之本。古人说:“人之相知,贵在知心。”
四塬的教友被感动了,他们每年给贾师父家送去两袋(200斤)麦子,他们明白,这仅是一点点补贴,贾师傅夫妇花给教会难以计数的钱财,只有求天主报答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