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然,互联网作为载体已经承载了今天人们的生活,那么它也就必然成为信仰生活的一种表达途径,因为信仰是作为生活的基础而被置于生活底层的。但是这种认识与自我的展现是否可以被简单的平移到信仰生活中呢?
丙年四旬期第四主日回想起当我还在初学时,导师给我们讲了一个故事,告诉我们在预备道理时,首先需要了解对象的实际背景。那个故事是关于四旬期第四主日的福音:荡子的比喻。
“我不再”曾在梦中一掠而过,在信仰路上,它伴我一路走来,一路思索。社会工作曾让我受过冷遇,是仁爱的圣光照亮我心。我从此不再心冷,我从此不再压抑。如果连身边看得见的人都不爱,如何去爱看不见的天主?
女儿出生后,对于取名,我感觉还是中国文化和信仰结合为宜。于是我用了好几天的时间,推敲名字,那段时间更是学习了很多圣女的名字。
我认为信仰出自内心,在基督内我找到了新的自我,是耶稣基督救了我,才使我有了美好的今天和明天。有了信仰的人,才能得到救赎,感受到了天主的宏恩,生命才能活的有价值。
信仰———是指对某种宗教或主义极度信服和尊重并以之为所动的准则。其实信仰人人有,不信这,就信那。至于信仰的强、弱、深、浅当另是一说,但表现在精神和工作上会见分晓的。
在谈论这个问题的时候,我们不防先思考这样一个问题:信仰与金钱,这两者之间有必然或者对立的关系吗?也就是说,谈信仰一定要谈钱吗?不谈钱就不要信仰了?或者有了信仰就不要钱了?
2002年这一家三代人全部领洗,小恒源的妈妈毛海英讲:“信仰给了我们力量,也改变了我们的生活。”
不仅如此,信仰对于战胜焦虑也能起到关键作用,拥有信仰的人通常比没有信仰的人更为健康长寿!大脑偏爱信仰要不要信仰?人们永远提出这样的问题,也永远在对它进行回答。
其礼仪引导我们生活在自我更新和迈向自由的信仰过程中;四旬期的悔改能让我们走进主的圣言,改变心灵,活出新我;四旬期的修和促进我们与天主及与人的友好往来,建立新的关系,革新自己;四旬期的分享改变我们的世俗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