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神父说:“他们很奇怪,不断问我们为何为那些穷小孩服务,为何不给有钱的人服务。”马神父说,幼儿园在十二月初已开课,现有廿五名学生,他们的家庭原本都负担不起送他们上学。
德肋撒修女为那些穷人中的穷人所做的,别人亦会做,然而,世人也许不知道,或不愿知道世上有人这样为穷人服务。但是,天主却愿意全世界都知道德肋撒修女所做的,为的是要透过她,让真理耀眼的光芒闪耀出来。
《圣经》中颇为经典的穷寡妇捐献的故事一直为人津津乐道:区区的两个铜板,是她的全部所有,却悉数捐出。什么人最慷慨?不是捐得最多的那个,是捐得最用心的那个。老修女离开的那天,是主日。
教宗谈到三位妇女和三类判官;三位妇女分别是蒙冤的苏撒纳、犯奸淫的罪妇,以及有需要的穷寡妇。教宗解释说,某些教父认为,这三位妇女被喻为教会的三个形象:神圣的教会、有罪的教会和有需要的教会。
是穷怕了?苦怕了?只好用一切向钱看的处方来治疗?难道亲情、友情、爱情都该向钞票认输?难道人们的相互祝福不能再升高一个层次?不能再关注一下心灵境界?不能再用富有激励精神生命和思想感情的语言来表达吗?
其中更让邻居吃惊的是一个在外工作的乡党,竟给他六七岁的小外甥1000元的压岁钱,成为穷山村的热议话题,也让那些同龄的小孩子们羡慕不已,我的小孙女当然也不例外。
耶稣就以自己所行的标记作出回答:瞎子看见、死人复活、穷苦人得了喜讯(玛十一2-5)。教宗解释说,若翰不明白耶稣履行使命的方式。他陷入苦恼,因为他处在双重的黑暗中:牢狱的黑暗和心灵的黑暗。
他谦卑而诚心实意地为囚犯洗脚并吻他们的脚;他看望囚犯并为他们主持弥撒时,不去触动他们的伤痛,却又用希望一词作为鼓励他们悔改重生的动力;他走入穷人时,态度和蔼亲切,毫不做作;他接见青年信徒时,话语中充满鼓励和希望
我的三爷爷是一位教内人士,一生敬畏天主,他把行善、做好事当作自己的本分,当作一种享受和快乐;把诵经、祈祷当作每天的日课,无论遇到什么都不停止,在监狱中、在病房里他都从未动摇过对天主的信心;他把敬老爱幼、帮穷扶弱当作自己的义务
这是因为人子是完全不同的一个君王,他称穷人们——即受饥饿的、口渴的、出门在外的、患病的、受监禁的人们——为“兄弟们”,并说:“每次你们对我的这些最小兄弟所做的,就是为我做”(40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