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个世界上,每个人都在受苦,不管是相信还是拒绝天主的人。但是,在圣咏中痛苦变成了一种关系”。
像基督那样去爱,意味着拒绝世界所提出的其它的「爱」,诸如:爱恋金钱、成就和权势。这些打着「爱」的名号的骗人路数,「诱使我们远离上主的爱,让我们变得越来越自私、自恋、仗势欺人」。
尽管他们身上有些钱,但在那些餐风露宿的日子里,出租车和旅馆都拒绝为他们提供服务。
“一个人因自己的行为破坏了与基督及其教会的共融、却领受了圣体,他的行为不一致,是在要求取消和拒绝圣体。可见这是自相矛盾,所表达的是一种实际上已经破裂的共融”。
该大学的身份「清晰且没有改变」,但它并未拒绝,反倒尊重并接纳不同的敏锐度」。谈起第一个关键词「薪火」,教宗表示,「古人早已清楚知道,教育并非装满空瓶,而是点燃薪火」。
“但我也想到逃离战争的许多父亲、许多的母亲、许多家庭,他们在欧洲和其它地方的边界被拒绝,生活在痛苦和不义的情况下,没有人认真对待或故意予以忽略。
为此,教宗鼓励众人“在心中放下武器、剔除毒液、拒绝仇恨、化解贪婪、消除怨恨”。这一切叫人获得自由,因为平安由此而来。“是的,平安源自于心灵,平安从没有怨恨的心灵萌生出来”。
在教宗开始要理讲授前,全场信友和朝圣者聆听了《撒慕尔纪》中的一段记载:“上主对撒慕尔说:‘你不要注意他的容貌和他高大的身材,我拒绝要他,因为天主的看法与人不同:人看外貌,上主却看人心。’”
1384年圣周四,驻西非德北部的骑兵头领奥斯华,十分骄傲,他率众来到圣堂,强要一个大圣体,如拒绝“格杀勿论”。武装部队包围着神父和会众,送圣体时他拔剑蒙头,来到大祭台左边站立。
倘若有人因为上主的启示在某些地方似乎显得与人的自然理性有矛盾就拒绝它,则其愚蠢绝不亚于一个农夫因不懂哲学家的理论就认为它是假的。由自然理性出发提出反对信仰的论证,本身就与理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