另外我想就会议内容谈一点个人的感受:“宗教对话”始终是本次会议的核心词。而且多位学者都讨论到宗教对话的难题何在。有学者提出“对话不是谈判”,我觉得很有意思。
他曾长期担任宗教顾问,近年来积极推进全球伦理思想,倡导宗教对话,是全球伦理基金会创建者,1993年芝加哥世界宗教会议《走向全球伦理宣言》起草人。
教宗向文化活动节的组织者说,这个活动节“已成为一个交汇之处,一个相遇的场所,一个对话以了解彼此的场所”。“它也是一个我们可以分享希望、梦想更加友爱的世界的场所。”
禧年临近,圣座福音传播部在一份公告中对于在各主教座堂、朝圣地和其它不同于宗座大殿的敬礼场所开启圣门的可能性作出几点说明。
下面结合本届研讨会的主题“当代世界秩序与宗教关系”,我谈几点:1.在当代世界秩序和新地缘政治危机中看宗教关系 我们开始曾考虑过“当代国际关系和宗教关系及其重构”的主题,同时也注意到北京和罗马之间正在发生的一些微妙变化
教宗在信中写说:“在这个曾多年受到冲突摧残的克罗地亚,你们是令人信服的希望的记号,青年们,请展示你们期望一个新人类的要求,这新人类应该建造在所有人,不论他属于哪个民族、哪个宗教,一致受到承认的基础上。”
(梵蒂冈新闻网)“敬礼圣母是一份宗教-文化遗产,应卫护它原始的纯净,使它脱离附加成分、权力或制约,因为它们不符合正义、自由和关怀的福音准则”。
此外,教宗也指出,斯坎德培为阿尔巴尼亚的「民族特性与传统作了绝佳的诠释」,激励该国不同宗教信徒和睦共处。关于这点,教宗赞美道:「贵国展现出,不同宗教信仰的公民和睦共处,乃是缔造和谐的具体可行道路。
《2024年伊斯蒂克拉尔联合声明》便是基于这一考量,由教宗方济各和大伊玛目纳萨鲁丁·乌马尔(NasaruddinUmar)教授在雅加达大清真寺的宗教间会议上共同签署。
佛教在中国文化传播过程中,建筑与雕像艺术、包括建筑成为宗教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天下名山僧占多”,从中也可以说明宗教场所的选择,对宗教的传播也起促进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