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公去世,婆婆当家,大姑子掌权,家中值钱的东西都被大姑子占有,婆婆把居住的房子产权房本等给了二儿子。
但是时代变了,我们向教会要求的还有其它的东西。不用怕,我们与你在一起。正如你教导我们的,我们是一体的”。每个人分享了自己的感受,这才建立了一种平衡状态。教宗当天下午会见的人中也有要理教员。
人们已经知道每个地方风土人情、人的肤色、衣服乃至审美……可是,数百年以前,当信息还很闭塞,人们只停留在对传统保留下来的东西的认同和欣赏上,外来的一切对人们都是新奇的、不可知的。
教宗指出,尽管如此,雅各伯在顺遂的人生中,「缺乏了某样东西」。某天,雅各伯「听见呼唤他回家的声音」,他便踏上旅途,回去他兄长仍生活的「故乡」。
刚来几天,婆婆就病倒了,杨老师拿出来200块钱对我说:给婆婆买点东西,快回去照顾她吧,不用管我了。当时我的眼泪就下来了,素不相识的一个人,对我一个护工怎么会有这么大的爱心和理解。
林若望对此也有着比较成熟的看法,我自己也有股票、保险这方面的投资,我想我们做这些事情本身没有什么问题,但要适度,不要沉迷其中,因为这些人为东西是没有保障的,我们的信仰和永生才是值得我们放弃一切去追求的。
教宗说道:“我们总是在家里添置更多的设备,现代的和实用的东西,可是我们懂不懂得腾出适当的空间来保存他们的记忆、一个专门存放家庭纪念物的小角落,通过图片和珍贵的物件来唤起我们对我们先人的思念和祈祷?
教宗说,他为了打发时光,他找一些阅读的东西,他叹息到,在房间里只有圣人传记的书籍。
「隐士是一个沉思天主并完全与自然融为一体的人,只使用生命必需的东西。」后者「将被用于祈祷、默想、圣经研究和写作,这将使该人过上沉默的生活。」这样的存在意味着「一天只能吃一顿饭,完全是素食主义者。
教宗解释道,正如我们从小跟父母索要东西时,是出于自身的喜好;同样地,我们向上主祈祷求恩时,通常也没有真正地以上主作为考量。这就是当初围绕着耶稣的许多人“求治愈,求援助物资,而非只求与祂同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