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仅如此,一些神父、修女成为其中的学员后,通过培训,从自我封闭走向了开放,紧张的人际关系得以修复,驱走了心灵的黑暗,迎来了曙光。
教宗解释道,每一场危机都代表着一个十字路口,在这个十字路口我们可以“自我封闭,寻求自我的安全和权宜之计”,或者“我们可以向他人敞开心扉;后者会带来风险,但也会带来天主预许的恩宠果实”。
我们不能离群索居,不能自我封闭;我们需要爱与被爱,需要温柔亲切。唯有如此,因着网络的基督信仰见证才能抵达人生活的偏远之处,才能使基督信仰的酵母发酵,使亚马逊流域的活泼文化及其价值蓬勃发展。」
教宗告诫他们说:但是我们不要忘记,若要使刑罚具有成效,它必须拥有希望的视野,否则它将陷入自我封闭,仅仅成为一种折磨的工具,毫无效益。在希望中服刑,刑罚才有成效。
教宗因此要求我们不要封闭自己,不接纳天主在我们生活中愿意给我们的新事。我们常常感到疲倦、失望、悲伤,感觉到罪恶加给我们的重担,我们想,我们无法承受这重担。
的确如此,因为那些把自己封闭在享乐中的人不懂得何为希望,他们只希望自己享福,但这不是希望,而是相对的安全感。那些把自己封闭在自我满足的人,那些自我感觉一切都好的人,也不懂得何为希望。
这点显而易见,因为答案是封闭的,疑问却是开放的。一个人如果事事都有答案,他就是习惯于封闭的人。事实上,耶稣有一天在约但河畔对最先跟随他的两个人说:‘你们找什么?’
谈到当天主日的弥撒读经,教宗指出:人一旦愿意成名、封闭在自我圈子内并且取代天主,最后只能播下死亡的种子。自私导致谎言,人设法用谎言欺骗自己和近人。但天主是欺骗不了的。
教宗说:青年人应该告诉世界:‘跟随耶稣真好;与耶稣同行真好;耶稣的讯息真好;从自我封闭中解脱出来,把耶稣带向世界的尽头真好!
修会会士的兄弟友爱并不是以自我为准则或自我封闭。兄弟友爱是为了教会的使命,正如教宗方济各提出的,与走出去,走向边缘地区的教会完美和谐,与教会一起修建桥梁,向当代各种族、文化和信仰的人开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