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这些昔日教会分裂后的各教派信徒,在祈祷周这个机会中却要发出一项呼吁:“基督无所不能,他使聋子听见,叫哑巴讲话;他有能力在基督信徒心中注入聆听他人、和他人沟通的热望、以及与基督一起讲论人类相亲相爱的语言
在结束周三公开接见活动前,教宗用11种语言向圣伯多禄广场上的信友致意。他们中有许多的团体,包括印度一个追随甘地教导的机构的代表团,他们在意大利参加天主教教友组织普世博爱运动所召集的聚会。
许多教友特别是一些新教友总认为《圣经》是两千多年前圣人记录下来的,一是语言晦涩难懂,二是离现实太远。
“事实上,天主显示出试图透过语言的多样性来纠正朝向‘单一思想’的偏移。就这样,人类被置于局限和脆弱面前,因而必须尊重差异及彼此照料。”
圣咏上说:“你的语言是我步履前的灵灯,是我路途上的光明。”
当保禄给他们覆手时,「圣神便降临在他们身上,他们就开始讲各种语言」。我们可以称之为「厄弗所的圣神降临节」。圣神触动人心。
其实,听说读写不仅在表明语言的水平,也标志着一个人的或一个民族的文明程度。只会听说的人在过去被视为文盲,扫盲的根本就是让人能够学会最基本的读和写。
用又跳又唱的肢体语言赞美天主确实很好,但要大家都来实行却未必适合;以上列举的达味跳舞乃是在特殊场合下——是在运送约柜的途中,而非在圣殿之内。
不过要了如指掌地一语道破,那还真不单是语言上文字上的答案,真的不容易。这关系中的“我”是向无穷仁慈的天父、无限恩惠的圣子开放的。
神父无论用那种语言,弥撒礼仪是一样的。我们积极回应神父。用我们的母语读光荣颂、信经、天主经。各色人众,主日天同进一个圣殿,同领耶稣圣体,齐声高唱阿来路亚,真正体现了耶酥是葡萄树,我们是葡萄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