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第四世纪之间,罗马帝国皇帝迫害基督的教会,很多信徒为了保全性命背了教。这位年仅12岁的依搦斯宁死也不背弃基督,因此遭罗马皇帝命人用剑刺穿喉咙而死。这种酷刑就是宰杀羊的手法。
在当天选读的读经一《宗徒大事录》中叙述了塔尔索人扫禄的皈依经历,他曾是个迫害基督徒的人,在前往大马士革的路上听到上主的召叫,改变了自己的生命。
美国众议院议长、共和党人约翰逊当地时间27日也发文称:“昨晚对《最后的晚餐》的嘲弄令全世界观看奥运会开幕式的基督教徒感到震惊和侮辱。今天,针对我们信仰和传统价值观发动的战争是没有边界的。
教宗也指责“墙壁文化”,这种文化助长那受恐惧和孤独滋养的黑社会的扩散(27-28号)。尽管如此,《通谕》以一个光辉的典范来对这众多的阴影作出回应,那就是第二章提到的慈善的撒玛黎雅人。
圣人们明白那些迫害他们的人,一样需要怜悯和救赎。
这些原因不可谓不具体和迫切,但就法理层面而言,《拉特兰条约》的第24条确实构成了教宗从昔日的国际仲裁人到今日恪守中立立场,以和平代替偏袒一方的态度,这一态度即便在二战期间宗座饱受威胁,地方天主教会在德、波、苏等国家遭受极端迫害时也未尝更改
他说:让我们祈祷,藉着上主的助佑和众善心人士的合作,使相遇文化越传越广泛,它能推倒使世界仍旧分裂的所有围墙;使无辜的人不再因他们的宗教信仰而遭受迫害,或甚至被杀。哪里竖起围墙,人心在那里就会封闭!
以至于这些家庭整日处于恐惧状态、不断遭遇进一步的暴力和迫害,甚至领导人被杀。 马拉尼昂州是巴西土地纠纷最严重、数量最多的州。仅2015年1月就发生了35起土地和农业纠纷。
圣座宗教交谈委员会主席托朗枢机5月13日在会议上强调,与伊斯兰的对话极其重要,「首先是因为绝大多数穆斯林不认同残暴行为,其次是因为寻求对话,甚至在迫害处境中寻求对话,也能成为希望的标记」。
在2010年以前,渎神法的受害者大多是穆斯林,但自从素来坚决扞卫少数宗教的沙巴斯‧巴蒂(ShabazBhatti)过世以後,渎神法的滥用大为增加,所以现在巴基斯坦国民迫害的对象大多是基督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