弥撒后,教宗本笃十六世进入圣殿,向参礼的全体师生发表讲话,勉励他们在做学问时,不能忘记神修生活。他说参与这台弥撒是在祈祷中的相会,同时也是反省在全球基督信仰中心地罗马研读的意义和价值的良好机会。
在去白洋淀的途中,我与作家孙桂金老师是邻座,她饶有兴致地给我讲起了写作的经验之谈,还送我一本《圣殿的钟声》,鼓励我好好学习、仔细探讨、努力做好文字福传工作。
路加福音的结尾对这种此呼彼应作了一个生动的描述:耶稣进入了父的光荣之中,从那里祝福他的朋友们,而他的朋友们则继续在圣殿中赞美天主(参阅路24:51-3)。
诞生耶稣后,按照旧约规定行取洁礼,奉献耶稣于圣殿(参路2:21-24)。我们用信德眼光看这些事件,对于圣母而言,耶稣是天主子,天主万物的主宰,任何事情还需要圣母亲自出面劳驾吗?
赵庆振神父说过这样的一句话“圣堂的建筑风格样式不能变,外行人看到一座圣殿光说好,好在什么地方不明白,但内行人,也就是懂的欧式建筑的人,一眼就能看出哪里走了样,设计不准确,很难再现原貌。”
关于这一点,福音中那位寡妇的故事格外地意义深长,她由自己的不足中,「把全部的生活费」投进圣殿的银库里(谷十二44)。
放下行李,我们迫不及待地奔向露德圣殿。这里又是一片春光明媚,阳光普照着大地。圣母玛利亚庇护着我们,充分地享受天主的慈爱。 圣母玛利亚在露德十八次显现给圣女伯尔纳德。
在这个被遗弃的城市剧场,您以胜利之后的身份,高声向意大利及世界各地,召唤虔诚的子女给您建造一座圣殿。现在,求您怜悯我这个在泥沼中的灵魂!天主圣母!可怜我这个饱受痛苦与屈辱的人!
我们在第一篇读经(编下36:14-16,19-23)中听到了犹太人两千五百多年前的遭遇:由于司祭和众人的罪过,他们个人和民族遭受了惩罚,土地荒芜、圣殿被毁、被充军到巴比伦。
从出离埃及到过红海、从在旷野中得到保护到占领迦南地、从充军巴比伦到重建圣殿……犹太人所经验到的天主是常常陪同他们的天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