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父又大声说:“我以纳匝肋耶稣之名命令魔鬼立刻离开。”这次我毫无办法,一连给神父下了三次跪,请求神父不要将我驱逐(魔鬼的话)。最后我无奈地翻了一跟斗。
福音中拉匝禄的事迹是无尽苦难的象徵。他甚至得不到享乐者桌上掉下的面包屑。教宗说:我对其中未提及名字的那个人甚感兴趣。他只有一个修饰词:一个富人。
主日福音记载耶稣在纳匝肋会堂讲道的事迹。耶稣开始祂的公开生活後,首次回到祂曾受教养的地方,在安息日那天进入会堂。
後来,他跟随纳匝肋耶稣在梦中给他的启示,决定创立一个女修会和一家孤儿院。在玛达肋纳·卡普托(MaddalenaCaputo)的协助下,他创立了若翰洗者修女会。
西方教会传统将那个在法利塞人西满家为耶稣抹香液的女人,以及拉匝禄和玛尔大的妹妹视为同一个人,即玛利亚玛达肋纳。她是耶稣的门徒中的一员,最先见证了天主慈悲,最先看到坟墓空了,并最先聆听了复活的真理。
教宗呼吁为那些没有察觉到自家门口「有许多拉匝禄」的有钱人祈祷,为那些「看到被打得半死不活的人,却无动於衷地走过去」的司祭和肋未人祈祷。此外,教宗也邀请穷人对所有这些人投以真心的笑容。
耶稣、玛利亚和若瑟回到纳匝肋後,孩子渐渐长大而强壮,充满智慧,天主的恩宠常在他身上。教宗省思道,一个家庭的巨大喜乐是抚养孩子们成长。
圣母玛利亚这位纳匝肋少女蒙天主拣选为祂的圣子的母亲,圣母也被确立为世青节旅途中的榜样。为此,教宗勉励青年效法圣母,不要害怕,向他人敞开生命的大门。
教宗回忆说,该修会创始人圣若瑟·马雷洛(GiuseppeMarello)留给追随者的使命表现出你们特有的神恩,在生活和使徒服务中重现纳匝肋人若瑟所活出的服务精神。
圣家会是圣言会在中国首创的本地女修会,矢志修道的女教友以纳匝肋圣家为楷模,在中国建立基督化家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