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知道或许不知道,总有人借着他的微光,走出幽谷。我想这就是书籍带给人的力量。仔细品读,才知这既是偶然,也是必然。在我看来,《我与地坛》也恰恰是作者走出低谷的一个过程。
特别是家乡一带的千人大堂口,尽管节庆日礼仪庄严,圣乐悦耳,气势隆重,让人激动,但我总感觉缺少点什么。返回县城的途中,听张神父介绍,别看这个堂口不大,条件设施不好,可教友们个个热心,很有福传能力。
在长期的苦难中、在几十年的墨面生活中,母亲总怀期盼。母亲以其可贵的信心,护翼我们儿女成长;在对天主的默观中,母亲安度一生。父母亲在佘山山顶圣母大殿门口回想母亲的温暖,自我幼时就深切感受,并萦绕至今。
开幕弥撒中1日下午4点,在南京教区主教府举行的开幕式弥撒拉开了会议的序幕,由南京教区主教陆新平主祭,26位各教区神父共祭。
他写信给总会长说:我来,是为寻求天主的。寻求天主将成为他余生主要关心的事。在戈扎诺的初学院,安博士利意识到传教士的生命是艰难辛苦的。
2005年庆祝创刊廿五周年纪念,张神父在创刊25周年感想一文中说明当年几位服务于三藩市总教区的华裔神父们在一次聚会中,提议出版一份中文的华人教友通讯……适因编者拥有一部中文打字机
2005年庆祝创刊廿五周年纪念,张神父在“创刊25周年感想”一文中说明“当年几位服务于三藩市总教区的华裔神父们在一次聚会中,提议出版一份中文的华人教友通讯……适因编者拥有一部中文打字机,且略会打字术,神父们便一致决意将这责任交付给编者
关于他加入耶稣会后接受的宗教和文化培育,我们有两个资料来源:耶稣会西西里省会的三年度通讯录,以及20封殷铎泽神父写给总会长要求参加传教活动的亲笔签名信件。
这二十一年来已经培养了近三百位年轻有为的神职人员,他们大多已经成为各教区福传牧灵工作中的骨干力量。
清朝咸丰六年(1856年),罗马教廷从北京教区划分出两个代牧区:直隶东南宗座代牧区和直隶西南宗座代牧区。直隶西南代牧区主教府设在正定府(今正定县城),首任代牧主教为孟若瑟•马夏尔(法国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