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宗指出私利,也就是耶稣所说的求回报的心态总是在作祟。假如邀请是以另一个形式发出的:‘你们来吧,我有两三个商人朋友从外国来,我们可以一起做些事’,肯定没有一个人会托词不参加。
有人为了一己私利而采用非正常途径获取财物、荣誉等,或打骂他人,虽然短时内觉得自己未吃亏,心里高兴,但作为一个有良知的天主教教友来说,他终抵不过心理的那份愧疚,这种行为绝不是爱自己的最好表现。
但也许转瞬之间,为了一点私利或诱惑,将主耶稣完全否定。但求我们犯错后,也能像伯多禄一样知错认错,并充满希望,相信天主是爱,他不会抛弃我们,并重新站起来为主作证。
我们始终站在这个交岔口上:一条路是为我个人的私利、为功成名就而做事;另一条路则是顺从服务、给予和爱的直觉」。分辨这两者之间何者为先极其重要。
试想,如果我们一味地先求一己私利,却把钦崇、赞美、感谢天主忘在脑后,天主会高兴应允吗?耶稣是祈祷的楷模。他临刑前在革责玛尼山园祈祷说:“父啊,如有可能,请让这杯离开我吧!
服务甚至会是“一件消极的事”,如被迫去做,或只为私利。今天,人人都谈服务,每个人都说愿意提供服务。显然,福音谈的服务却是“另一回事”。这个区别在于“提供服务的动机和心态”。
更有现代版的唯儿孙为上,至于赈灾帮困、扶贫助学,修堂建堂等社会、教会的公益慈善活动一毛不拔的私利私爱者。
它也证明了先知们并不是为了个人的私利而受苦,这便保证了他们的可信性。耶稣的生活不可能比他们的容易。从这个意义上讲,耶稣“必须”通过为福音献出生命来为福音真理作证。
‘那么你的成圣之道就是努力争取公益,摒弃私利’。(参阅:《你们要欢喜踊跃》,第14号)这就是成圣之道,就是这么简单!就是在他人身上看到耶稣。”
嫉妒、猜忌、寻求私利而非公益,以及对他人的偏见,都是破坏合一的罪。我们彼此之间的「小冲突」,日后会反映在大冲突上,一如缅甸这几天所经历的那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