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多时候,无论在家庭、团体,还是世界上,我们不容易信任年轻人,更无法信任犯过错误的人,不愿意将责任交给他们。有些老人,一直掌管着家庭;有些老主教或长上,一直拒绝将领导权交给年轻人。
(8)教区教长(Ordinariiloci)得批准那些隶属他们,并因实际环境不可能或极困难才能办告解和领圣体的信友,在真心痛悔罪过和愿意尽快领上述两件圣事的条件下,获得全大赦。
公教家庭圣召种子萌芽周守仁出生于香港公教家庭,在湾仔炼灵堂(圣母圣衣堂前身)领洗,中学入读香港华仁书院。虽然患病影响了学业,但间接令他将更多心思放在宗教与课外活动之上,埋下了修道种子。
本村有一40岁的男教友,心地善良、擅长音乐,但是不进教堂,喝酒成瘾,打麻将成风,会长非常头痛,刘希合就主动前去拜访,一次、两次、三次,刘希合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地和他一起分享人生、家庭、信仰,最后这位教友封闭已久的心门终于被敲开了
宋玛利亚1963年出生于北京的一个半教友家庭,母亲是教友,父亲是非基督徒,领洗之前对信仰没有兴趣,对教会毫无认识。姐妹三人她排行老二,现在在一家外企中做财务工作。
因为依据中国法律,一个家庭只能有一个孩子(除了少数例外),所以一些家庭就把生下残缺的孩子放在修女院门口,以便能够再生第二个。这孤儿院有许多圣召。修女的数目与孤儿的数目几乎相同。一些婴儿残缺程度甚大。
在电达村9个社中,像旦增格来大爷这样的家庭不在少数。一位名叫才永的中年妇女,家有6个孩子,其中4个就读于本村小学,排行第五的是5岁的聋哑女,腿部肌肉萎缩,时刻需人照料,最小的孩子刚1岁多,还不会走路。
时间不负有心人,经过一年的辛苦努力,她的家庭慢慢地变得和谐温馨了。在这个家庭里没有了歧视,没有了黑暗,有的是一束灿烂的阳光,照耀在每个人的脸上。
陈忻德神父,圣名玛弟亚,1911年2月20日出生于上海浦东界沟湾(今花木镇)一个富裕、热心的老教友家庭。
不论你住在家里,或在路上行走,或卧或立,常应讲论这些话……(申6:4-7)是的,主,你是唯一的主,求你做我生命的救主,做我家庭的救主,也做我们团体和教会的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