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总编张士江神父在追思礼上指出:“生命是一个奥秘,死亡也是一个谜,但对于我们基督信友来说,死亡不是生命的结束,而只是改变。
我们要在社会上做一个有用的人,首先要认识自己,在我们的身体之上更有灵魂,在暂时的生命之上更有永久的生命。所以我们在理性和信德的双重光照下,才能正确认识自己。我们要认识自己的理智能力。
这种信仰肤浅的教会生活,已经没有活力,没有生命力,没有感动,本该为灵魂的生命而信仰主,反而已经失去了灵魂的生命。这样一来,教会在教友中是死的,教友在教会中也是死的。
努力付出,让身边的生命和我们一样精彩,我们的人生才更有价值,我们的生命才更有意义,我们的信仰才会更加坚如磐石。慈善事业是一项净化人心的事业,慈纳于心,善始于行。
以色列被她的主人带回祖国後,将参与生命战胜死亡、福乐战胜灾祸的胜利。就这样,子民得到了天主的激励与安慰。安慰这个词是多麽的重要啊!这些重归故里的人从那白白灌溉他们的泉水中领受生命。
耶稣在祂现世生命的每一刻都在谈论、实践和传播慈悲。藉着会晤人群、宣讲福音、治癒病患、走近弱小者、宽恕罪人,耶稣让人们看到一种普惠众人的爱:没有一个人被排除在外!这是普惠众人、永无止境的爱。
朝阳虽是个小城市,但却成了李科英一家的福地,不仅生意好了,葛淑惠还有幸参加了盖州的门徒班,虽然只参加了几期,生命却一点点地发生了改变。
(依54:10)耶稣的整个生命和行动都是天主慈悲的流露;同时他也要求我们慈悲如同天父(路6:36)。
回顾上个世纪,我们会想到圣弗兰切斯卡·卡布里尼(FrancescaCabrini)的光辉形象,她与同会姊妹把自己的生命献给了美国的移民。
我不禁在想,假如安娜没有痊愈,最终失去了生命,我们又该如何面对生活、生命和信仰呢?信德是所希望之事的担保,是未见之事的确证。(希11:1)信德不是来自我们的情感、感觉和感官,而是与意志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