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们先该寻求天主的国和它的义德,这一切自会加给你们(玛六31-33)。这段圣经使雷西内拉的动机更加确定:寻找天主的国度。于是,雷西内拉自问:“我该如何去寻求天主的国度呢?”
良善的撒玛黎雅人的比喻要求我们的临在,因为“亲自参与是每位基督徒的召叫”。
(参阅:玛十六15-16)教宗表明,这个答案是“一段旅途的果实”,是伯多禄跟随上主、与祂同行、跟在祂身后一段时日的亲身经历的结果。
今天的福音给我们呈现的是撒种者的比喻(参阅玛13:1-23)。撒种是非常美丽的图像,耶稣用此来描述他的圣言的恩赐。我们想象一下一颗种子:小小的,几乎看不到,但植株长大了会结实。
“我不是来召义人,而是来召罪人”(玛9:12-13);只要他们能够悔改更新,都能沐浴天父的仁爱、慈爱、圣爱。
今天的福音给我们提供了麦子和莠子的比喻(参阅玛13:24-43)。一个在自己的地里撒了好种子的农夫,发现敌人在那里撒了莠子,一种从外观上看非常接近麦子、但有害的植株。
耶稣在福音中正好三次向祂的门徒们重复,“你们不要害怕”(玛10:26,28,31),在向他们谈论为了福音而遭受的迫害前一点点的地方。
切莫成为市场偶像的崇拜者接着,教宗提及慈善的撒玛黎雅人的比喻,再次告诫人们切莫滋生冷漠的态度。教宗说,“在工作中,有时就会发生这样的事情:我们若无其事地继续工作,成了市场偶像的崇拜者。
今天的福音给我们谈论了宽恕(参阅玛18:21-35)。伯多禄问耶稣:“主啊!如果我的弟兄得罪了我,我该宽恕他多少次?直到七次吗?”(21节)。
今天礼仪的福音给我们呈现一个令人惊奇的比喻:一个葡萄园的主人出去,从清晨直到傍晚,为召叫一些工人,但到最后,按照同一的方式付给所有人,即使对那些只工作一个小时的人(参阅玛20: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