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的神父把弥撒的内容及弥撒中要唱的歌曲全部做成幻灯片,让所有的教友都能看到读经、福音以及整个弥撒礼仪的流程,方便了大家更好地参与弥撒。
有一位叫玛利亚·佩雷拉·让的目击者在其目击报告中描述了当时的情景:“我害怕自己同别人一样会产生幻觉,因此竭力控制自己,不受他们的幻觉影响。可是,太阳失去了光辉,乃是我目睹的事实。”
玛利亚却做到了———让主来回答,让主来说话。常人看来,这家的主人是玛尔大和玛利亚,耶稣是客人,家里发生什么事,自有主人来解决。
只有神长教友齐心协力,信靠天主,让圣神引领和光照堂区的各项工作,堂区才能有快速发展。最近,读《格林多前书》时,圣保禄宗徒作了这样的比喻,他说:我们成了供世界、天使和世人观赏的一场游戏。
有位祈祷时总是低垂着头的小阿姨,竟将我抱起来长久地亲着我的面颊,让我感到很温暖。大约有十来户租住在天主堂大院,只有我一家是教友。可大家对教堂和神父都保持尊崇、友爱的态度,相互之间相处很融洽。
以坚定的信心和口吻表达了教会对那些弟兄怀有希望的信念,让基督受伤的面容再次焕发祂原有的光辉。
这也让我想起了上个世纪90年代的时候走上圣召路做一名修士,在修院里生活的那些日子;我感恩的是:感谢天主给我这样的恩宠,让我能再次“回炉”,从堂区的牧灵工作再次转回修院去学习,这次任期5年,我虽然有比较丰富的实际堂区工作经验
歌词让我回到了过去。我虽然出身于信教家庭,而且还接受过多年教会学校的教育。但几十年的风风雨雨,使我对信仰产生迷茫,甚至到了即将背弃的边缘。现在,当我唱起这首圣歌时,叫我哪能不触词生情呢?
大公会议第一期会议结束后,卢恰尼主教把他的“同桌”友人,非洲坦桑尼亚坦噶尼喀(Tanganika)地区卡雷玛(Karema)教区主教姆萨基拉(CharlesMsakila)带回家乡,让他在那里小住数日。
无父无母再加上这个德国姓氏,让他在英国成长时,经常成为同伴取笑的对象。托尔金天主教信仰的种子,其实来自他的母亲。